夜幕下的香港
【编者按】每到三月,汇聚着全球近三百家画廊和上千件作品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下简称香港巴塞尔)始终是现当代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而场外几十场展览更掀起了全城的艺术联动。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香港巴塞尔带来哪些市场信号?哪些作品备受藏家青睐?画廊在今年做了哪些策略性的调整?香港的艺术生态发生了哪些改变?艺术网对话数位业界“大V”,从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今天,与我们分享观点的是BANK的创始人马修·伯利塞维兹。
马修·伯利塞维兹,美国人,2007年来到上海。在成立BANK空间之前,他曾供职于上海沪申画廊。除此之外,伯利塞维兹曾是一名媒体人,他拍过影片、出过书、策划过展览,长期致力于文化产业。
今年,BANK在巴塞尔展位上呈现两位台湾艺术家——林寿宇与林明弘的作品。两位虽从属不同时代且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却追寻相似的人生轨迹——两位艺术家是远亲,鲜有联系,作品也从未共同展出;他们早年都离开台湾,在西方环境建立声誉,回归故土后皆被视为各自世代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
据伯利塞维兹透露,目前展位上的作品已成功售出七成,展会期间也因作品结识了较多的台湾藏家,为其进一步打开了台湾当代艺术生态的整体认知。
下面,我们听听伯利塞维兹怎么说。
BANK创办人马修·伯利塞维兹
艺术网:据您观察,今年香港巴塞尔透露了哪些市场信息?
马修·伯利塞维兹:那几天,我们一直处于比较忙的状态——一开始,我们布展不算顺利,一直到前一天都在协调布展的工作;展览期间,我们把精力都花在与各位藏家沟通上,所以真没时间去其他画廊逛一逛。在那么忙的状态下,我可能无法客观地对香港艺术生态进行全面地观察。不过,我觉得我们的展位挺成功的,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画廊生意上都有所收获——我们带了两位台湾艺术家林寿宇与林明弘的双人展,至今大约售出70%的作品,买家既有年轻的私人藏家,也得到了美术馆和机构的关注,对此我很满意。
对于国内的中小画廊,香港巴塞尔是一年里最重要的博览会。因为,我们画廊地处亚洲,大部分客户也在亚洲,而香港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文化氛围和免税政策,使全球各地的藏家都有兴趣前往。所以,每一次,我们都在这里结识不同背景的藏家、美术馆和画廊的同行。
不过,我感觉,相较去年,今年整体的氛围稍弱一些。或许我们参与的活动真的太多了,大家都有些应接不暇——画廊累了,很少有心思去琢磨如何做一个展位,更多的是把作品挂在墙上,把展位弄成一个“橱窗”;藏家累了,他们一路从台北到香港,香港到纽约,还有人会去威尼斯。所以,展览和作品虽然挺多,但真正让人惊喜的作品还是比较少。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BANK展位现场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BANK展位现场
林明弘《Unlimited 無限》 2002
paper 紙本, Dimensions variable 尺寸可變 Edition of 3+ 1 AP,
unlimited print run
《Unlimited 無限》 2012
Acrylic on canvas 布面丙烯 170 × 170 cm
艺术网:今年,BANK展位上,哪件(组)作品备受藏家青睐?
马修·伯利塞维兹:林寿宇的那件红色雕塑无疑是询问度最高的作品。它看起来像一堵墙,但从每个角度细看又有所不同,作品营造的空间感非常有趣。这件作品价位不低,目前还在与藏家沟通。艺术家的另一组作品有8件,作品在视觉上呈现了正方形、三角形和线条的关系,三者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平衡。这组作品是一套一起卖的,已售出了。对于像林寿宇这样的已逝艺术家,我们出售作品时会比较谨慎:一方面,流通的作品已经有限,我们要尊重艺术家生前的创作,也要维护艺术家的名誉和名气;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找到真正珍惜作品的藏家,他们不会借助艺术品买卖进行短线投资,所以,美术馆和机构收藏会是我们主要去了解的对象。我感觉,“老艺术家”是今年市场的新方向。
艺术网:今年巴塞尔现场,绘画的比例似乎比往年多,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马修·伯利塞维兹:在任何经济环境下,绘画总是比较好卖的。画廊参展香港巴塞尔的成本在七、八万至十几万美金不等。要在几日里赚回成本,绘画和雕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但这样也反映出一个问题——现在,画廊比较少地勇敢尝试,更多选择一些比较“好卖”的作品。从这个方面,我觉得挺无聊的——从展览形式上看,博览会挺“无聊”的:一张椅子四面墙,大家卖卖作品。这不是在真正放松地做艺术,还是喜欢更实验先锋的东西。
林寿宇 Richard Lin, 《Shaping 墜形》, 2011
Iron on Powder Coating Readymade IKEA cabinets (no longer in production)
鐵板烤漆宜家內閣雛形 (绝版) 274x244x184 cm
林明弘 Michael Lin, Untitled 無題,2013
Acrylic on canvas 布面丙烯
70 × 70 cm (27 1/2 × 27 1/2 inches)
艺术网:今年,在藏家方面,您有哪些新观察?
马修·伯利塞维兹:我们这次接触了很多来自台湾的藏家。有趣的是,或许和大陆一样,很多台湾的藏家也是多重身份——他们可能是藏家、也是经纪人、策展人等,这让我有点百感交集。因为,我也买作品,但更多人记住的是我“经纪人”的身份——事实上,我只“放”出去过一件作品,一般我买的作品,还是自留的。相对的,当画廊遇到多重身份的藏家,也会考虑更多一些,因为,有些人会把收藏作品当作生意的一部分。我不是说这不对,但我们希望作品售出后可以待在一个地方不动。通过和台湾藏家的交流,我们稍稍了解了台湾当地的艺术生态,我相信这是有待大陆画廊去研究的。
艺术网:经过这几年的参展经历,您觉得香港的艺术氛围和市场是否还占优势?
马修·伯利塞维兹:香港巴塞尔依然是亚洲最好的、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但所谓的艺术文化中心,可能香港是,北京是,上海是,东京和首尔也是,这不是唯一的。不过,香港依然有它的地理优势;而且,不管你是哪国人,在那里都比较舒服,做生意比较方便,当然开销也高。
艺术网:对于一家成立六年不到的年轻画廊,您觉得艺博会是否能真实地刺激收入?
马修·伯利塞维兹:有画廊和我聊过,说过去几年里,香港巴塞尔曾带来三分之一的年收入,我们没有到那个地步。我觉得,艺博会始终是开拓客户圈的平台,如果你能将影响力扩大,那他所带来的潜在藏家,迟早会促进画廊的收入。
艺术网:最后,作为参展商,您有没有想要对艺博会平台说的话?
马修·伯利塞维兹:我希望主办方给参展画廊更细致的服务。我们知道,赞助、门票和场租是香港巴塞尔主要的盈利模式,主办方在贵宾上投入很多,但他们不一定会购买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到现场逛逛,抱着参加派对的心态而来。相对的,画廊花了很多钱参展,但遇到问题时候却不那么容易解决。比如,我们这次布展出了问题,到半夜12点还来不及,在那里,每超过一小时,都要加钱。我知道这不是博览会的问题,但是否能给画廊提供一些可商量的空间呢?
另外,画廊最关注的,还是艺博会是否能聚集到足够专业的藏家和观众。一场优质的艺博会,会聚集专业的藏家和观众,大家都抱着尊重艺术而来,而不是问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或是对着作品自拍。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今年会有偏重地选择参加艺博会,所有的考量标准里,适合艺术家的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艺术网:谢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全景·香港2019,马修·伯利塞维兹,,画廊,台湾,巴塞尔全景·香港2019 马修·伯利塞维兹 画廊 台湾 巴塞尔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