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如果作为一名“海派”初期的画家_如何在上海生活?_吴昌硕-海派--画家-绘画-梅兰芳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春江明月共潮生”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现场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生活在18

u0v30Kh4Wo7Fw1dumbgaijtt2vlWypqGC3nPzFfj.jpg

“春江明月共潮生”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现场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生活在1843年刚开埠的上海,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你和大多外来人口一样,从外滩进入上海。上海小渔村因为外资进入,你逐渐看到外滩边上兴起的西洋建筑和各国文化,与你从小的生活环境太有差异性了,于是你可能会想家。

D7u5X1l45scxHxtL73MbGAA8QY7loKKDEtui6UKK.jpg

展厅现场

某天你来到了豫园,看见明朝留下来的中式园庭,相同配方下的建筑和类似的气息,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想留在这边。有中国传统文化情节的很多文人和你一样,开始围绕豫园活动,举办各式的文人雅集,设立书画社团,以组团形式卖画为生,就形成了“海派”绘画早期的活动中心。

3iPXXaYUWh7w3oM1cAD3OEC2cD7urpHO8nixmzLT.jpg

“春江明月共潮生”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现场

“海派”绘画如何形成已经被诸多人介绍,但他们是如何在上海卖画讨生活呢?刘海粟美术馆近期举办的“春江明月共潮生”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从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直至1926年上海从江苏省剥离成市,并以吴昌硕艺术生涯作为时间轴,向大众打开上海初期社会文化人的社交方式和生活背景。

【江苏画家人这么多,为什么是浙江画家主导了海派市场? 】

当时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主流艺术?这取决于市场。“市场来决定艺术家的身价和他的画法,如果有很多人买某位画家的画,他可能就变成了潮流”,本次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介绍,所以“海派是文化大熔炉,让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空间。”

D1wvVUbkW9K1ZTXc0JPp9PV1a1ik1QjpOL7zOAYF.jpg

张大千  芙蓉彩蝶

最明显的例子是张大千。第一展厅入口处,张大千与他老师李瑞清的作品并排展示。张大千从四川到上海后拜入海派名家李瑞清门下,当时张大千灰心丧气,怀疑自己在绘画上是否还有出路。但李瑞清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张大千很有才气,于是建议张大千在上海举办画展。最后展览通过李瑞清的宣传和推广,所有画作销售一空,张大千才有信心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uTzfRB7S6sL1p6733yQdwP05CghPLUiuqdDSgT2z.jpg

KdW4CIeM8gYcLYEnbDIEJoeyVvQFaoYKqSbCf96J.jpg

“海派”绘画早期艺术家籍贯分布比例

而入口处的另一侧,以3张图表介绍了当时“海派”绘画初期,画家籍贯组成情况和作品风格的融合变化。据统计,当时在上海的画家中江苏周边地区占40%,浙江各地占38%,其他地方位20%。

既然江苏画家人数最多,但从市场和后期“海派”绘画影响上看,受欢迎的竟是浙江画家?谈其原因,艺术史学家、海派研究专家徐建融认为,取决于“是否适合上海新兴市民的审美口味”。

flFpKL1En4aTzq3BzVT6DxLzGHWozUOuflBtHXUA.jpg

海上画派风格融变

江苏地区的吴门画派和浙江画派都属于传统底蕴深厚的地区,但吴门画派是以封建文人土大夫儒雅思想的山水、仕女为主导性题材,而浙江海派多元的掌握了山水、花卉、人物故事和水墨大写意等表现。另外,吴门画派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工细,画起来费时费力,也使他们在与浙江画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迅速地、大面积地去抢占市场的份额。

【以雅集、社团形式组团卖画】

lq7sOqqZTAHQWycwsVnOnlKaBqrSRC0nNZEyr1Ew.jpg

展厅现场

画家们来上海的原因起初是因为躲避战乱,后来越来越多人抱着闯荡一番天地的想法,就像现代人选择去北上广工作一样,繁荣的经济是大家看中的现实条件。

来上海的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穷”。本次吴昌硕几代家传的一块砖砚,能说明作为画家经济拮据到什么程度。吴昌硕还在老家湖州安吉时,因为学画需要买个砚台,但实在没钱,只能想办法将房子墙砖敲下来,自己用刀磨出了一款《泰始钟形砖砚》。后来走南闯北,就算日进斗金也一直带在身边。“这个砖砚作为我们传家宝,提醒面对困境要坚持理想,勇往前行的信念”,吴昌硕曾孙吴越说道。

再回归画家们在上海的生活,虽然目标就是为了卖画而来,但文人们比较内敛的性格,也并不会在大街上摆摊叫卖,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互相交流、切磋技艺的新社交模式“雅集”,一群认识或不认识的文人雅客聚在一起,商量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聊天,在慢慢认识过程中,通过朋友之间相互介绍来达到卖画的结果。

后来江南一带商人来上海做生意并定居,生活富庶之余,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化需求让他们开始加入文化消费行列。卢辅圣曾提到当时买画的对象更多是“资本主义文化形态下的海派商人以及具有商人性格的海派市民。”

越来越多人买画,自然减轻了画家们的生活压力,甚至画家们发现作品越来越好卖,价格也水涨船高,于是“雅集”的散客形式慢慢转变成由专人负责经营的社团组织,艺术家们也成为具有现代分工性质的自由职业者。

5UkUL07ITtAtfQeWnTPqsJAK6InYJyqdhir8CPgY.jpg

“海派”绘画早期画展

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飞丹阁雅集,它不仅作为卖画平台,还为暂时来上海的画家提供寄宿,白天画家可以将作品展示出来,遇到有人欣赏,积攒点盘缠就回家了,如果没有下次继续。当时“三熊”、“四任”、吴友如、吴昌硕等人在这里频繁出入。

而据统计,上海当时先后出现了近百个书画社团,包括萍花书画会、飞丹阁雅集、徐园书画善会,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小花园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宛米山房书画会、清漪馆书画会、艺观学会、中国画会等。“那个时候的社团不需要申请和注册,两三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建立起来,并且一位艺术家可以连续参与多个社团,而社团之间也相互推荐并不排斥,这就形成海上绘画初期海纳百川的景象”,靳文艺介绍当时入社条件时说道。

y7oYnuZu9MfXvBwxNZaOAjubYHguRfzbdYSLbo1J.jpg

展厅现场

画家们打开市场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画作供不应求,如果按照传统技法所耗费的时间,会失去大量成交机会,解决办法就是改变绘画风格,从写实的工笔技法转变为粗笔阔墨的大写意,提升作画效率,这也是为什么“海派”绘画一直存在贬义的原因。

这种绘画方式的转变在第一展厅可以直观看到,从早期海派绘画“沪上三熊”朱熊、张熊、任熊,“海派四杰”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萍花九友”吴石仙、吴大澂、顾若波、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吴谷祥、金心兰、陆恢,“出蓝小才女”吴淑娟,“豫园书画善会”首任社长、“钱派”领袖钱慧安,“海上四妖”曾熙、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还有在上海一展成名的张大千等人作品。除了梳理熟知的海派大家,这一展厅主要呈现了钱慧安、黄山寿等少为人知的海派画家。

piIHcqKrgA2wTb9KauSaWn5ttgIAiNRObkT89riQ.jpg

任熊  天宫赐福

最开始是开埠之前便来上海卖艺为生的代表性人物“沪上三熊”的任熊、朱熊、张熊和赵之谦,他们的技法还沿袭传统,笔法细腻、兼工带写。虽然在传统画法进行改变,还并不大胆,总体格调雅致。

而后的“海派四杰”被称为是传统细腻画风的革新者,写意画风逐渐成潮流。当时的代表人物包括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等人。

uTICRW4LtB1g4xeVVynNTOZFZJ0D8lCd3aXA0bbE.jpg

虚谷  梅花松鼠

虚谷的作品富有趣味,画面中的“变形”是他的一大创造。早年以细致的人物画为主,后对造型大胆取舍,做到神似、传种,而不是形似。当时的传统画家对他的这一变化不能接受,认为作品非常差。“但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是从传统当中走出来的创新”,靳文艺表示。这种创新在当时来说,不管技法是否成熟,但是只有走出来才能知道。

xIx1hgNjTlu44BbEI0cuz6qNWUKPV3AFs5n5lBa3.jpg

蒲华  山深习静四屏

蒲华是一位因贪杯醉酒,使得假牙落入喉管而丧命的画家。吴昌硕在墓志铭上写到“富于笔墨穷于命”,可以看出他一生贫困潦倒不得志,虽然是绘画人才,但命运不好。习惯了欣赏传统书画的人并不能接受蒲华作品中的新颖布局,因此他的作品当时没有被市场认可。

avXDm2FMrM1rb2Gj0kxhiuwrIpNW1XhZ3GzVd9ua.jpg

任伯年 和合二仙图

任伯年经常随其伯父任熊、任薰来上海,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他以中西兼融、雅俗共赏的色彩表现风格,对当时“海派”绘画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可以说,“上海这个市场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上海市场。”

“海派四杰”隔壁的一面展墙,是“萍花书画社”比较有代表性的9位艺术家作品,如吴石仙、吴大澂、顾若波、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吴谷祥、金心兰、陆恢等。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北京瓯江草堂收藏,而海派绘画有据可考的600余位画家中, 北京瓯江草堂收藏了其中500余位画家作品,非常难得。

EZOCNF3iDeNFEG85ngKRFI2RDDv0BHCtwi8MQRgt.jpg

陆恢  四季花果四屏

陆恢的《四季花果四屏》中已经与传统写实工笔有所不同,写意表现技法、虚化边缘并注重作品意境,至今看到这样的画风也能历久弥新。

wKte1oPGbjA4SLbmRNDyDMApxoJ5xcP5SfFWmtIa.jpg

钱慧安 竹林七贤图

“豫园书画善会”首任社长、“钱派”领袖钱慧安与妻子均绘画,于是他给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双管楼”。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脸部形象极为细致,是借鉴西画,以线条勾画五官。这个表现方式影响了一批画家,但也有人批评其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同一感觉没有变化。到了吴昌硕时代,这种画法的影响便慢慢势微。

df5s2v5AZVBBtBrMukUlHXAoAkbPy4SPkayrD6if.jpg

黄山寿 风云际会隐龙图

黄山寿是在“海派”绘画中极少听到的名字,他50岁开始在上海卖画为生,作为“书画全能”的大师,专攻水墨渲淡,笔墨设色,并将西方绘画中明暗的处理融入中国画创新中。他在设色上从清丽到浓艳,是晚清画家少数能表现得这么丰富人。

【吴昌硕的“生意经”:互帮互惠合作】

taDl49ix7uOqjIE6TnnNGxmKTf3VSwRJABkSydNv.jpg

展厅现场

展厅第二部分以豫园为中心,介绍了当时“海派”绘画具有代表性的书画社团: 豫园书画善会和海上题襟馆。以吴昌硕的角度,可以看到“海派”书画家之间推动市场的互帮互助。

RYU47BkiGZm1cY9pPIDRkJzG3NCmD1ISjS3IGeB8.jpg

海上墨林

豫园书画善会和海上题襟馆的发起人均是高邕、杨逸,而吴昌硕也都接任了两者会长职务。早期的豫园书画善会中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入会要求,除了收取会员会费,还会定期集会,交流画艺,并为会员定官方润格,承担作品销售业务,而其中酬劳一半归画会。据统计,盛时期会员达到200多人,基本涵盖了上海主体书画力量。

这些上收的经费将为贫困大众施医施药,冬季施舍衣米和定期出版《海上墨林》。靳文艺认为,“当时的画家们能在解决温饱之后,去救济生活需要帮助人,说明他们境界之高。”

而编撰的《海上墨林》,记录了当时很多上海画家的风格和画会情况,类似于现在的美术杂志,现今想要查找海派的史料均能从中找到。

yiTSvEli6gYiEtjZy5yAw228KkL4aa4SQflQEvrV.jpg

LHWFOEwJta1YhKzVOQbabRyidSu9hC7AoHPoNQMN.jpg

吴昌硕书画润格账册《笔墨生涯》

到了海上题襟馆,画家们的交流和交易方式更加规范化,标志海派传统文人雅集向职业书画家团体转型基本完成。当时画家一幅作品价值多少?从现场展出吴昌硕的一本72岁时作的书画润格账册《笔墨生涯》可以看见,好的画家对于墨、纸、题诗和印章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而这些价格都可以由画会来制定。

8z9tH90x5AJWwCIe4XIuOZBj4XB9NcvcqpFSyQcZ.jpg

吴昌硕(右)与王一亭(左)

吴昌硕能成为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很大原因是因为后来与吴昌硕被称为“海上双璧”的王一亭。吴昌硕61岁在杭州一起创立西泠印社,虽然早期他也经常往来上海和浙江,但当时与晚年定居上海后的市场不能相比拟。

据史料记载,他们俩是在豫园书画善会认识,这时候还仅是点头之交。真正开始深交是中国书画研究会要在上海小花园商余雅集举办展览。当时吴昌硕不仅有作品展出,还参加了当日的活动。王一亭作为书画研究会董事,对吴昌硕书画篆刻十分敬佩赏识。

k0JTyuDxsQdIdmgJc8yP0fErXeo0grkHXOeOM9uG.jpg

吴昌硕 琵琶图

吴昌硕70岁时,45岁的王一亭拜其为师,并力邀吴昌硕定居上海。为了免去吴昌硕在生活上的担忧,王一亭甚至在他来上海之前就帮租好房,并买下画作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那王一亭是谁?除了是画家外,他还两次担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和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当吴昌硕定居上海后,王一亭以职务之便,在上海的艺界、商界、社交界大力推介吴昌硕,使吴昌硕很快进入了上海艺术圈,并在诸多重要协会担任领导人。

yEftHIrAzGMQobSYWFxSdgSx2rfY688OO68jJqt6.jpg

吴昌硕、任伯年、王震《吴昌硕像》

作为领袖人物的吴昌硕并没有自居高位,从现场展出的合作作品可以知晓一二。例如从题款看出由吴昌硕、任伯年、王震(王一亭)合作的《吴昌硕像》。

王一亭早年跟随任伯年学习,后又师从吴昌硕,这件作品中体现出了他的师承关系。竹子在这件作品中最先被任伯年提笔,完成后的作品被女儿闲置20年才重新找到,当拿给王一亭看时才有了这件3人合作的机会。画中吴昌硕小像由王一亭所画,吴昌硕71岁时看到这件作品很感慨,也连续补题了2段拔文。

8ceW1ORzD7ZYZISj1NekUkhde2jomjEDDo4FAYmM.jpg

倪田、吴昌硕、王一亭《馗与小鬼通长寿图》

另外,倪田、吴昌硕、王一亭共同合作的《馗与小鬼通长寿图》是传统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寓意打鬼驱邪。但画面中的钟馗与小鬼关系反而很好,钟馗端杯仰望,而小鬼进献枇杷并倒茶水。

AnepbHZCuI2mRg9aU3LLL39hjMeKiAfQ8YAqpDtb.jpg

梅兰芳、吴昌硕《梅兰芳赠吴东迈成扇》

还有一件《梅兰芳赠吴东迈成扇》也很好得说明当时“海派”绘画并没有门类芥蒂之分。1921年前后,20余岁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收邀来上海演出,当时请了上海很多名人帮他站台,其中就包括喜欢听戏的吴昌硕。吴昌硕很欣赏梅兰芳的才气,便通过熟人引荐。而梅兰芳虽然是唱京剧,但自己对书画也是情有独钟,因此两人见面后特别投缘。后来梅兰芳每次来上海,都要拜访吴昌硕,并会将自己画的梅花拿去请吴昌硕指点,一来二往便结下了深厚友谊。

有一次,吴昌硕的儿子吴东迈到北京办事,途中拜会了梅兰芳,当时梅兰芳便送了他这把折扇,上面除了枝头鸟,只有“东迈先生雅正,梅兰芳”的文字。回来后,吴东迈将扇子拿给父亲看时,吴昌硕大赞梅兰芳,并在扇正面题了3个跋,还专门找大词人在扇背写诗题词。

6lBpKuPDsAfh29vDv79sAQ3RMPOF9uf8bjGfWUGB.jpg

ynOt5kjVWsM0rQvhgl5GCVka4fIj8e7nH6bakHqV.jpg

展厅现场

类似这样合作的案例很多,画家间的相互提携帮衬,才会成就了“海派”绘画的影响力,因此展览更像是“海派”绘画初期的艺术大聚会。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刘海粟美术馆,吴昌硕,海派,,画家,绘画,梅兰芳刘海粟美术馆 吴昌硕 海派 画家 绘画 梅兰芳
下一篇:上海博物馆公布2019年度展览计划:首次策划迎新特别展_上海博物馆--展览-艺术-竹刻||上一篇:游弋中西的冯骁鸣:深谙光色之妙_终成意韵之道_灵韵-冯骁鸣--法国-书法-绘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