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年底是看不完的“董其昌”:上博下半场精彩继续_-题跋-行书-书画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明曾鲸、项圣谟创作的《董其昌小像》尺寸(内):纵53.2厘米横30.5厘米年底是看不完的“董其昌

0ojo6Mn5L3ZQ6UqlOfbVImnlhSZ3NLMW9zq0Ldxe.jpeg

明 曾鲸、项圣谟创作的《董其昌小像》

尺寸(内):纵53.2厘米 横30.5厘米

年底是看不完的“董其昌”。

自从12月初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开展以来,博物馆门口人从众的排队模式不断。随后12月底,在董其昌生平饮酒会友的上海松江区,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接下来,23日即将迎来董其昌大展的下半场换展,31件书画精品上场,继续为“董其昌热”增温,馆藏涵盖上海博物馆藏、故宫博物院等,尤其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也将在正月初一来到上海给观众“拜年”。

phs3IwiEsETupAW9MzSdmys8kxsSeI4WpMzn1Z7J.jpg

展厅现场

董其昌是文人画史上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人物。确实如此, 董其昌的书法受到清代皇帝大力推崇,他的艺术不仅影响了八大山人、王原祁、石涛、恽寿平、吴历、龚贤等一代大家,其理论还影响清初四僧、四王、武林画派、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近代高校刚设立美术史专业时,董其昌便成为关注热点,而198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举办董其昌书画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此后10年,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董其昌展览相继亮相,本次填补董氏展览空白的内地首个董其昌大展自然引起追捧。

NChwvc4crheVKk8HfAokJPx8L7FykVUoS3hiezx8.jpg

展厅现场

另一方面, 近期“借展难”成为全民话题,但在“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开展时便表明,由海内外15家收藏机构提供的董其昌及相关作品154件(组),包括苏轼《行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赵佶《竹禽图》等极少见作品,刚结束辽宁省博物馆书画大展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也再次亮相…展览以“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大部分组成,对其书画实践历程、艺术理念、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艺术史重大影响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展现。

GHDaw3TRsYVE0l2A7AIqOTT9jmHQeF6fhAdsDMCV.png

p5qRyonp6SKOJkmS3lcoFEeoxOcnItuNjRm6BR60.png

WFC1XQff9BS4Ew9vMqDiNaulSQXza7ir4NQUJK6F.png

jFCtZVKZcCGYxOh6XZdT9kJhIXcO2UZzFCbENlRe.png

vlwrVkRhv0RPQlmcWp5zVLJ2bursIx4C6O98qF8k.png

UIFBo2cPzM6DhqLbiwstfLqx03N5YUeIhA8oLl38.png

9lbPS3ixF1wpVc0gYGRkBW2blwLWItxcByXwcfsB.png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下半场展品目录

【董其昌的“老师”们:仿古人而变古人】

ais1pA0iKN7lrIFmhtqrypDfRAivaoqnmvhG0W9w.JPG

展厅现场

董其昌学画即从黄公望入门,毕生推崇追摹。他在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中题到:“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这总结了他一生创作的经历:对前人风格进行学习、梳理和提炼,再进行仿古人而变古人。

但这样仿古的前提条件是,能看到真迹。在董其昌开始习画时,便在顾正谊家观摩元季四大家的作品。中进士后,又与书画鉴藏家项圣谟、韩世能、冯梦祯、刘承禧、吴廷、汪珂玉、韩世能等人交往密切,能一睹真迹自然不在话下。这即为此后提出的“南北宗论”理论打下基础,也在古画临摹过程中学习和指引了其书画创作。

正因为这样,虽然他自身创作以山水画为主,但在鉴赏上却不局限于山水画。当官之后的董其昌家境好转,于是开始按照自己的理念收藏书画,从董其昌在题跋中的直抒己意,可以看出他当时的鉴藏力和知识底蕴。

TdHLcUoaeAGxEWKR6xjVyxa6YlUOGgevjfjOM9hq.jpeg

王蒙《青卞隐居图》

尺寸(内):纵140.6厘米 横42.2厘米

上半场中,董其昌为了得到一件宋 (传)惠崇 《江南春图》卷,曾用自藏的天下第一山水画王蒙《青卞隐居图》与之交换。而这件《青卞隐居图》如今被藏于上海博物馆,并亮相展览下半场。

董其昌推崇王蒙,但目前所知他作品款识明确标明“仿王蒙”的并不多,不过还是能看到他对王蒙画法的借鉴。例如董其昌的《青弁图》,据说有一次路过青卞山,觉得《青卞隐居图》里没有把青卞山的神秘感完全表现出来,于是他画了《青弁图》,但是这件作品与王蒙《青卞隐居图》的层峰叠嶂相比,显得平面化。

apjwvVKu9jQyWIDerf0b1vaRAux7ev3IdkR77hhf.jpeg

cct2ROSJXjVQf1bmL0CoCvdxbRKO5B2ytSFpUY2O.jpeg

hrzyhT36UBu7ssmLLvOrp4BpBcQwyTSUVzZZUpI9.jpeg

noUqugrnCRcnWpz1XYiIl5VwgnaXMLp1Wt4beG2I.jpeg

mJR93H0D3AH1HgFVHP4Fb59zfFXbB7NSVTPtMr8b.jpeg

5ZA10brb6SK3wuaec3WdaktZ9b5zp0ejL8lwloHb.jpeg

南宋 米友仁《潇湘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另外,董其昌也终身研习米画,将其发展为文人山水画的重要风格,其中米友仁继承发展了“米氏云山”,擅表现南方山水烟云变幻的意境。这件作品曾由董其昌收藏,经常将它带在左右,方便展玩题跋,而他笔下经常提及的小米《潇湘白云图》卷也就是这件作品。

《潇湘图卷》原是清内府收藏,后遭毁坏缺损,有十六位宋人题跋廿八处,经明代沈周、董其昌鉴藏题跋。

8PpE6uuac2HO12SaWjq2aZ3oE7Ynv77x4EJL9Gfd.jpg

fYQ1PZx4xvzlGO2l5lLvksK4qiyoATPXN2rBZ9mY.jpg

JYuYLYNgeQkOlr6hvQLBz4bCzAYwtcIOGNPQdMiO.jpg

SQnfUMYVFuH1VRSpZS68j0BrqM0O8Z8iTct45OMI.jpeg

南宋 蒋璨等 睢阳五老图题跋册

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的藏品中,还有一件近千年来流传有绪的《睢阳五老图题跋册》,由宋元明清诸多名家题跋,其中包括赵孟頫,董其昌等。

画面中是北宋仁宗时的五位名臣杜衍、王涣、毕世长、朱贯、冯平致仕后,回到睢阳养老,举行为五老会。同时,当时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18人曾依韵和诗,请人画了《睢阳五老图》,钱明逸在1056年中秋日为之作序,称之为“睢阳五老图”。

这件藏品是上海一名海上民族资本家“弘一斋”主人孙煜峰,在1965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南北宗论的提出】

0ZrDgC5hSRJrNUfkW0YTsIAPto36WdDUJvh3P2ml.jpg

展厅现场

董其昌的重要性在于,“不仅因为他在书画上所取得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梳理了古代书画发展的历史”,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主任、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孔达达表示。

“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以禅喻画,将古代山水画分为“南宗”和“北宗”,建立了晚明时期的书画评价标准、书画创作和品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宗”以王维为祖,使用渲淡,善画水墨山水,包括了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元四家”、文徵明、沈周等文人画家为代表。北宗的创始者是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以青绿山水著称,包括了李昭道、赵伯驹、赵伯骕、“南宋四家”等人。

但董其昌自己的书画清雅淡泊,讲究“笔精墨妙”,让后世认为其推崇南宗派,贬斥北宗。孔达达认为,董其昌原文短短的几行字,并没有明显的崇南抑北的倾向,也许是后人对“南北宗论”有些过度阐释。

11UEE1VQrCb4BcBTLaRS8efHGfLfydkm9Umr8DBU.jpg

詹景凤 草书为仲实书七言诗扇页

尺寸(内):纵157.5厘米 横4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詹景凤是展览中少数与董其昌没有直接交集的人物,之所以将詹景凤的作品纳入展览,是要确定“南北宗论”到底是谁提出。

詹景凤比董其昌早几年将古代山水画家分成“逸家”和“作家”,提出“南北宗论”框架。后来董其昌正式提出“南北宗论”时,并没有提及到詹景凤。但詹景凤与董其昌两人之间有众多共同好友,并且詹景凤入室弟子丁云鹏为董其昌密友,在两人交往中是否有提到詹景凤的这一理论,我们无从得知。

但却说明,关于“南北宗论,”董其昌是在前辈探索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和完善,站在某一特殊时代节点和高度提出了这一理论。

dJVTJKYgJJEjLixOsUh5nqkgBAJZuiOp84tkmPZ9.jpeg

bp4cHvQIZ78CoQxyGMNBM2BVoLEPMQ7nzKbnLt4Y.jpeg

HQOOcd2eZA9bArm3AGdxwCFJaHiNcXWTzXju7gwG.jpeg

2VXpmAApsVJEIctcoZ31UfpEzZm3z62foMXWN4QW.jpeg

Gf5zbuk6BmuVX8iuMvK5YLJlmwWiTplW2WiJS1mU.jpeg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尺寸(内):纵49.8厘米 横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另外,有观点认为,王维为“南宗”之祖,实际是强调董源的宗师地位。因为董其昌对王维更多的是从绘画美学的角度对其价值肯定 , 并没指出他创造出文人山水画的绘画图式, 而董源的笔墨技法成熟。

董源对于董其昌画风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除了毕生收集许多董源作品,还特取斋名为“四源堂”,而董源的绘画图式也因为董其昌的强调而得到世人重视和推广。

董源的作品多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开创了平淡天真的山水绘画风格。此次将在正月初一来上海的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是结束“中国古代书法展”休整之后,立即来到上海博物馆支援展览。在引首处有董其昌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另外还有历代画家的题跋,被称作是董源传世作品中的精品。

nIS55gEAn0lZA38DrgnJntisSgl7N9iIkQpelHh8.jpeg

5I1NUnsaRsjx53sklHATYG1CtWtnHXKwNGLUFlm2.jpeg

KvSDsBDQ13nnLA8NQEm4SlAD04ZgFFQJCdvANAZT.jpeg

hKYrLCkPHk6CcncOKpJDJdQXUGt7hcBFlgT98M6B.jpeg

afMagIQ1uGua4y5DyVSFNN642oXho1j1Z7Kh2jhm.jpeg

 北宋 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尺寸(内):纵30.3厘米 横190.8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因受米芾《画史》的影响,董氏常将类似的雪景或“江南画”定为王维作品,并对自己产生了重要影响。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原为宋徽宗御制四季山水之冬景。但董其昌在题跋中说此卷行笔布置是王维本色风格,据他推测可能是赵佶借以托名,而蔡京曲笔逢迎。

作品以长卷形式表现雪后郊野的江山景色,笔墨上则自创新意,勾、皴简略,气韵高古,确实与王维的《雪溪图》气息类似。

【关于董其昌自己】

董其昌参加松江府学试中,知府觉得他字太丑,使其与榜首失之交臂。于是17岁的董其昌入门书法,虽然处于赵子昂、文征明书法盛行的年代,但他反而选择了临唐代颜真卿的《多宝塔》,又改学初唐虞世南。后以唐书不如魏晋,遂仿王羲之《黄庭经》及钟繇《四表》。三年之后,自称“已逼古人,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他对自己书法的自负程度,从留下的文字可以看出甚是满意:“吾书无他奇,但姿能高秀”,“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微于拈笔,但以行草书行世…”

uRU31Uz0mLYirVqvc0Hhu7w4rPD8li25lX0ZplCO.jpeg

董其昌历年款识

董其昌理想中的艺术是超然自在的真性流露,而73-82岁便是他人书俱老天真烂漫期。

董其昌在临摹书体上并没有偏向,怀素、颜真卿、凝式等各个书家均有学习。直到其晚年80岁时,在鲜少有其作品出现时,仍然可以看见他的临古之作。他认为临古要:“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NbYM3MAjBlyJDmOYQXdKBCzVLlQReVQlD5h5tVs9.jpg

董其昌《行书临各家书卷》  崇祯七年(1634)

纵290.8厘米 横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由钱镜塘捐赠的《行书临各家书卷》,展现了董氏晚年真、行、草各体面貌,用笔浑厚老辣,又不失萧散飘逸。 前段分别临书颜真卿《争座位帖》、欧阳询《九成宫碑》、杨凝式《韭花帖》、怀素《律公帖》四种,而后段纸张颜色、质地与前段不同,内容讲述致仕后,日与陈继儒游览峰泖,鉴赏书画的悠闲生活,从其书风来看,应与前段书写时间接近,可能为后人在董其昌逝世后将两者配装成一卷。

GVTvHWFDFEHejp7a2JvmnVAw2Ub2PSzruWhcJNQ6.jpg

行书项墨林墓志铭卷 崇祯八年(1635)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家项元汴家族三世交好,在项元汴去世46年后,其次子项德成请董其昌为项元汴撰墓志铭,书法苍劲有骨,纯熟圆融,集终生所学而显自我本色。

PaKn67eyW1ASl2a8PnNHRokBZMjhAR67Dj6xlsY5.jpg

楷书崔子玉座右铭轴

 尺寸(内):纵132.5厘米 横53.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虽说以行草书行世,但他的楷书以颜真卿为基础,融会贯通晋唐宋元各类楷书。《石渠宝笈》中便收入数件董书《座右铭》,其中《明董其昌书座右铭一轴上等天一》便是这件晚年时期的《楷书崔子玉座右铭轴》,以颜体为底,结体宽博,用笔厚重,又参以柳体笔意,故坚挺硬朗。

ThxgnOpdF5DkhU23Hmz9aLtgMhv6edB36v54kcbM.jpg

仿巨然山水图卷(与陈继儒书画合卷)

 尺寸(内):纵28.7厘米 横143.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70岁时,其楷从娴熟渐返生拙,有人书俱老趣味。这时期他经常在镜面笺,一款光洁坚实的纸张上创作,笔墨滋润生秀,纤毫毕现。

此件作品是董其昌70岁后所作,据他自题,前一年秋天,其于惠山获倪瓒题诗巨然小景一件,遂仿其意。用笔以董、巨披麻皴为主,兼有黄公望笔意,远景结合米氏云山,而构图则兼倪瓒特点。后段为陈继儒行书七律两首,题为《钱侍御小辋川》,收入《明诗钞》。陈氏所书与董画无直接关系,应是后人有感于二人友谊而集配。

PUPnlbFkgWEeqbvpwGqtNsD7ASM5gAch3ZVxBV2u.jpg

北山荷锄图轴

尺寸(内):纵111.7厘米 横56.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从书迹与画风上看,董其昌的《北山荷锄图轴》应为其中晚年之作。基本从倪瓒图式而来,但在经营布局上增加山峦层次,较倪瓒的萧索更多苍郁蒸荣气象。画法上,以倪氏折带皴为主,兼以黄公望柔和的披麻皴笔意,虚实结合,松秀灵动。

RzgMaPodPj7Xv8ZPdPYw5lXNkBx6oOb0UdrYrk63.jpg

楷书阴符经府君碑卷

 尺寸(内):纵25.1厘米 横143.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楷书阴符经府君碑卷》前半节书《阴符经》是董氏观赏颜真卿《多宝塔碑》有感,临了米芾的《阴符经》。而米书少了结尾“八卦甲子”等二十余字,董氏字数则更少。后半临徐浩《府君碑》,董氏定此碑出自李邕、徐浩自书,并将欧阳询、欧阳通,及徐峤之、徐浩喻为“唐之羲、献”。

63-72 岁,董其昌作品才算真正成熟。董其昌60岁后闲赋松江,后应朝廷之召搜集史料,往来于北京、江南间。这段时期董其昌临古时虽仿古,但皆出以已意。

EIfkaVgsObl17NtTanvem5RXdcLzILPElmq8tpXc.jpg

行书临宋四家书卷

 尺寸(内):纵28.4厘米 横27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临宋四家书卷》兼具米芾用笔的跌宕洒脱、怀素使转的自如风神、苏轼沉着拙朴的意韵、黄庭坚飘逸萧洒的意致,可谓集大成而自出机轴。

QdD5IFbmmAyLwnpPjHVtcqvz8Aoi0oA127o3XDWb.jpg

仿赵孟頫秋山图轴

 尺寸(内):纵107.1厘米 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仿赵孟頫秋山图轴》为董其昌70岁后设色佳作。董其昌以水墨为主,但设色画也深刻反映了他的文人画思想,而“三赵”尤其是赵孟頫对其形成其青绿山水风格功不可没。

i96AhQe26Th5yJcEqyjULVkW1d8vuqlTPFJJgh18.jpg

小楷五经一论册

尺寸(内):纵18.3厘米 横9.5厘米

纵18.3厘米 横9.5厘米

由于关系到科举和仕途,董其昌对小楷非常重视,从钟、王小楷,到唐代各大家,甚至宋元人小楷都加以关注。

《小楷五经一论册》是董其昌分别在64、66岁所写,64岁时写《乐志论》,而《阴符》、《西升》、《度人》、《内景》、《清净》均是在66岁完成。此册所写的五本经都有古代大家的传本得到董氏鉴藏,其中《内景经》还曾刻于《戏鸿堂帖》卷首。

ckNc1yz3I8Kla1JjdGs2HvMPGk2Q91svgr4qOE5c.jpg

行书东坡词轴

纵214厘米 横54.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67岁时,行笔结体圆融浑脱,以“二王”行草为体,而笔势放纵处多有米芾特点。《行书东坡词轴》保存了万历间装裱原状,十分难得。

在50岁之前,董其昌都处于汲取传统期,51-62岁,他形成了自己兼融并蓄的风格,其书法也融合了晋、唐、宋各家风格,尤其醉心米芾,所以有“颜骨米姿”之美。

wCpKWvOT4QDDZoe8gaHD5uIErmjMhY0dp9tUBMVh.jpg

行书李供奉赠怀素草书歌卷

  尺寸(内):纵28.2厘米 横136.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另外,董其昌49岁时开始学怀素,其后临仿无数。《行书李供奉赠怀素草书歌卷》为董其昌临李白赠怀素《草书歌行》,体现了董其昌坚实的楷书功力,整体风格于娴熟精美中透露出生秀隽雅,又不失浑厚沉着。

CMej5W5SPlsZL5JAzTaNBQFsNrRVvwFesNYaSxsX.jpg

自书封敕稿本卷

  尺寸(内):纵25.8厘米 横276.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35岁的正式成为编制“公务员”,42岁时,董其昌奉命为持节使赴长沙,在归途收到皇帝的诰封两份。《自书封敕稿本卷》是大字楷书抄录诰封稿本,书风脱胎于颜体,体势庄重笃实,行笔流畅,布局疏朗适宜,为其中年经意之作。

书卷经王鸿绪、励宗万递藏,后由宗万子守谦献入宫廷,乾隆作跋并录入《石渠宝笈》续编。

【董其昌的朋友圈】

h7xecORLY3BA704d6VbaogTgFIJ10FzuMtBymM7h.png

与董其昌有关的“艺术圈”人物

董其昌的自身艺术造就了以八大、王原祁、石涛、恽寿平、吴历、龚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这其中龚贤发展了积墨法,八大则凝炼了董其昌的用笔、用墨精髓,加之禅意空间与生动造型,皆属于进入艺术自由王国之彼岸者。

eMLIZgK6I3bGOk3FACLvoYhJfzCVisHxg7dFeHf4.jpg

莫如忠  行书札页

尺寸(内):纵25厘米 横32厘米 纵25厘米 横10.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而就如上面提到的, 董其昌的成就离不开他自身钻研和周边友人的助力。董其昌少年时在家旁的莫氏私塾,老师莫如忠之子莫是龙与董其昌相交16年,两人皆推崇黄公望,绘画理论也有极大的相通之处。

KpaQrNGP374zOlmYEgaNzGwiW2X0OjBAKUEd9QqO.jpg

明 项元汴 双树楼图轴

尺寸(内):纵76.6厘米 横3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正式开始学画后,身边收藏家无私的共享珍藏,对董其昌的艺术启蒙与卓绝成就的取得有极大帮助。特别是项元汴,董其昌与项家三代交好,曾在少年游嘉兴时,有缘一睹项氏家藏。而项元汴之孙项圣谟在自叙中称董其昌为“师”,可知当是董氏及门弟子。

KV1Nc71jqNkvUeyRrFPWmkiHI2GfqEDXbft8llkQ.gif

清 张琦、项圣谟《尚友图轴》

尺寸(内):纵38.1厘米 横25.5厘米

张琦、项圣谟《尚友图轴》是项圣谟回忆四十岁时与五老游于艺林的情景。画中六人分别是董其昌、陈继儒、李日华、鲁得之、释智舷以及项圣谟。

李日华的书画理论受到董其昌影响,他在其日记中多次提及董其昌藏品,其本人作品也曾得到董氏题跋。而鲁得之为李日华弟子,深受李氏推重。

jvKAUG45ykR7JHboDqeWDANXIrrxtTclgp13OWMj.jpg

行书寄陈眉公诗卷

尺寸(内):纵25.9厘米 横112.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的另外一位同学陈继儒,二人艺趣相投,经常一起品鉴论艺,堪称白首至交。董其昌65岁时写的《行书寄陈眉公诗卷》分前后两段,共抄七言律诗四首,并收于《容台诗集》,题为《赠陈仲醇征君东佘山居诗三十首》。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诗意并不重复,基本都是描述陈继儒的隐居生活,体现了董其昌与陈继儒的深厚友谊。

D9obYSyuzPMiJyaceDGcikrYjedz4OLCYZmyvpCi.jpeg

FFJZX9jODxbLo7Rc3Y2yeYsl9VPuqLao5FmfMcdI.jpeg

明  董其昌、陈继儒、夏树芳、单恂、钱邦芑等

古篆印章辞册

  尺寸(内):纵20.5厘米 横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古篆印章辞册》为董其昌、陈继儒、崔弘应、张一鹄、钱邦芑、单恂、眭明永、夏树芳等七人为明末杭州的篆刻家陈元长的篆刻集所题跋文。由此册题跋可以得知董其昌与当时的印人、印章收藏家之间的交往情况。董其昌生平用印丰富,陈元长曾经为他刻印,其他同时代的篆刻家如吴迥、程远、汪关等人与董其昌皆有交游。

rSs3NlNSfYpahwREkoQfy8895ysZgAtXg1mbEZQV.jpg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十六开)

​尺寸(内):纵26厘米 横2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与董其昌渊源最深的,要属王伯敏一家,这段关系得从王伯敏祖父王锡爵说起。王锡爵的父亲王衡与董为1588年同科举人,而董其昌以王锡爵为师,以王衡为友,王时敏为弟子,而其次女嫁董其昌的幼子董祖京,四世交谊。

当时董其昌应王锡爵请求,为12岁的王时敏画了一些树石、山水画稿,以供学画临摹之用。所以王时敏也是经过董其昌的启蒙与引领,才进入绘画。这件《仿古山水册(十六开)》是董其昌63岁时为王时敏所作,主要仿倪瓒、黄公望、米友仁,还有类似王蒙、赵孟頫《水村图》等。

【“烂董”遍地:观众自行结论】

董其昌的名气和成就引起的另一现象就是赝品空前泛滥,世称“烂董”。

对于这一真伪话题,上海博物馆并不想一笔带过,而是率先拿自家董其昌馆藏“开刀”。“董其昌的真伪问题在画史上缺少实质性的推动,谁真谁假其实不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只有知道伪作才知道真迹魅力”,凌利中表示。

9U6TXgjvYwzdbIzYCjSa8dz0RQd35KnuMXrAxJTa.jpg

董其昌《各体古诗十九首卷》局部

被率先作为伪例的就是董其昌《各体古诗十九首卷》,最后确定出自宋珏之手。对于“打脸”自家馆藏,上海博物馆很坦荡,首次将库房里的文物比对研究放入展厅,怕你看不懂,在展馆内的还设有电子放大图和视频解说。

sgNsfNyka45mYPC1l1ICKnhGSJuHp7NXErZXSBq0.jpg

董其昌《各体古诗十九首卷》

uoibKFoU3c2i9naUnUmNGqu62pD0hDiABKsNaCWg.jpg

字体对比:日本册页本《仿怀素〈圣母帖〉》(左)与“上博本”《仿怀素〈圣母帖〉》(右)

这件作品是如何打假的?《各体古诗十九首卷》长6米,顾名思义运用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家书体书写19首古诗,最后落款是董其昌。这件作品在多年前被上博认为与董其昌个人风格有差距,后来凌利中在日本发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各体古诗十九首卷》。于是开始进行字迹比对,同样是“神仙”二字,日本册页本《仿怀素〈圣母帖〉》(左)、董其昌《草书放歌行》卷和“上博本”《仿怀素〈圣母帖〉》(右),可以看出两个“神仙”,一个优美流畅(左),一个笔法凌乱(右),这说明“上博本”并不是董其昌真迹。

pZseKIbVM8BnUR80EvuEowNhJki3YbHWcvmPJcHh.jpg

“上博本”周亮工跋与周亮工字体对比

那到底是谁仿的?凌利中从卷后周亮工题跋入手,作为清初大鉴定家,经他坚定的董其昌应该都是真的,这本为什么又是假的呢?只有一个原因,可能周亮工的题跋也是仿制。于是凌利中也开始对周亮工的书法进行比对,果不其然,图上1、3、5选自上海博物馆藏周亮工《楷书七言诗》扇页,而2、4、6选自“上博本”周亮工跋,很明显与其风格笔触不合。

周亮工有个习惯,喜欢写书,看到的东西会记下来。于是凌利中开始翻阅他的书籍,在《赖古堂书画跋》一文中所有真相大白了。周亮工的记载中最明显的是“可谓知比玉者矣”,而在“上博本”中却是“可谓知文敏者矣”,而《赖古堂书画跋》中所标注红色的在作品中均未出现,因此可以断定这件作品是冒充董其昌,而真正作者是宋珏。

7J0XEsQOeArS91BRfFUcwzCSObCz4BWX6oQnyMD3.jpg

宋珏的起首印

如果轻易下结论可能还太草率,凌利中再次找出宋珏的书法进行对比,发现笔触均吻合。但是最后关键性铁证,还是卷首处的起首印。一般来说起首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者自用印,一种是鉴赏家。在都不排除的情况下,凌利中还真找到了4个“自娱”的同款印章。一则是南京博物院藏宋珏《隶书七绝诗》轴上的起首印处,另一则更明确,上博本这方图章右边有缺口,而故宫博物院藏宋珏《渔隐图》上也有印章缺口。

uhBkgh3MRbWs1ahJxWOtjL5EugpXd6khCnHQe0yy.jpg

宋珏的相同印章对比

因此多重证据和结论证明,上博本《各体古诗十九首卷》并非董其昌而是出自宋珏之手。

kdiAq32LdT295MspP9dJRQzayxZ1tiNcv5sQGxfQ.png

《疏树遥岑图轴》(左)和《林和靖诗意图轴》(右)

PZrTLcl9mwqz5IQxMNjv114uS4DDYWbD4jCW7SZl.jpg

局部放大的房屋

类似“双包”的案例在本次展览中多有同台展示,如《林和靖诗意图轴》和《疏树遥岑图轴》,可定为其50岁左右出入元四家、整合传统笔墨,探索“笔墨”论形成期的作品。现场将局部房屋放大,供观众参考,自行结论。

vXrdAdrpEg20skvOOygGDECRTz2Iq0vqWwGdOnXw.png

“双包”《佘山游境图轴》

还有两件尺幅、构图、款署一样的《佘山游境图轴》,如果不仔细从树木、山峰结构、数、层次中研究,也很难发现真伪,但谁真谁假还是由观众自己判断。在判断真伪这事上,就连董其昌的挚友何三畏每每走眼都:“每望余不为作画,所得余幅辄赝者。”

4aP2h6Wn5Igxxh1FoXDdI5gkdk2rQGwaIcrCli8C.jpg

清李永昌、刘上延《新安五家合作冈陵图卷》局部

崇祯十二年(1639)

上海博物馆藏

g2GoUqAoE9Ad8Q70X2ZzBTEUxwqv0RpVYHmQ30fo.jpg

冒襄《行书董其昌画旨册》

那么“造假”董其昌的嫌疑人都是哪些人?据凌利中介绍,目前已经掌握一大部分“重点嫌疑人”名单。董其昌于徽州交游广泛,助于新安画派的发展,像李永昌、刘上延的书画皆学董其昌,而刘上延便曾是董其昌的代笔人之一。还有,上面提到的董其昌学生冒襄,早在康熙年间便把老师的画论抄录了一遍。

yhQniGmw540uBrqZ3VasHAswm8eEhyGMsCYQCbdE.jpeg

明 沈士充 《长江万里图卷》

崇祯元年(1628)

上海博物馆藏

而另外一位董其昌重要代笔人之一的沈士充,其临摹的作品还受到了董其昌称赏。在沈士充《长江万里图卷》中的题跋中,董其昌亲自作题,认为是因为自己才有了他们的成果,自居其功,当仁不让,“吾松画道,自胜国时,须溪曹云西及张子正、朱寿之之后,无复嗣响。迩年眼目一正,不落吴门习气,则自予拈出董、巨,遂有数家,赵文度、沈子居为巨擘。”而董其昌好友也在作品题跋中附和,沈氏等人的成就,皆出于董氏的指点迷津:“狮子一法乳,散为诸名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题跋,行书,书画题跋 行书 书画
下一篇:闷骚者常青:有时候画得好的人反而很孤独_常青-瀚阳艺术中心-常青-黄龙饭店--王老师-自己的-艺术||上一篇: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2千件草图评审_做好主旋律美术精品把关人_美协-建党百年--美术-评审-组织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