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画册《展望:境象》背后的故事_展望--展望-艺术家-展览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展望:境象》画册是对艺术家展望2017年于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个展“境象”的阶段性回顾

编者按:《展望:境象》画册是对艺术家展望2017年于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个展“境象”的阶段性回顾,同时画册也对艺术家创作生涯进行了简要而系统的梳理。画册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囊括了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的序言及策展人南条史生前言《生生流转》;第二部分细致地再现了展览:包括艺术家2017年全新创作“隐形”,也呈现了其从艺二十多年来不同时期创作的关键作品;第三部分则通过年表的形式梳理了艺术家历年精选作品。

iASUjHFOoVKb9wm8HRkwJyKbT0efU9eFh0lP22l5.png

1.请大致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与信息,是否有一个章节或部分内容可作为亮点推荐给读者?

在筹划整个展览的过程中,艺术家(展望)与策展人(南条)就决定了这样一个展览理念,根据龙美术馆的特定建筑和展厅空间判断,这个展览无法做成线性回顾,但是可以把新作品作为主轴,引导出与之相关的部分旧作,就像鸡爪的形状,每个爪与主干有关但伸向不同方向,或从不同方向回收。

因此,在整个展览中,所有作品最后都指向新作品,在这本画册中,观众可以看到环环相扣的作品进程,即有过去作品之间的关系,也同时和新作品发生关系。这个展览及画册对理解艺术家主要作品之间是如何在形式上演化,在语言上突破,以及这些变化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iwR9IJz296DEDhsBzfH0NhJF3dZZRbjogE2k94QC.png

这本画册不仅是对艺术家展望2017年6月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大型个展的真实记录,而且在设计上也别出心裁,由设计师广煜亲自操刀,根据展览的洞穴理念(艺术家曾经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形容为在一个深深的洞里工作,这个美术馆也暗含着洞穴的理念,而展望在2000年之前的作品则是外向的充满对社会的介入)设计了犹如进洞参观的感觉,画册布局几乎一半是折页,每翻过一节就像打开一扇大门一样,打开折页,门的背后才是文字说明,在昏暗的灯光下,观众一边不断翻阅着一边前行,直到最终来到室外看完整个展览。针对当代艺术过度屈从外在的社会化及政治正确的趋势,向内寻找原理而不是向外看现象,是展望这次展览的主要目的。

jGteaz0EQd9bxofZP83pJlap9jvWOTAxVrVhNuZW.png

CGZkjSX46nvBAA3cgv2AaQsdcbJvn8UgfFCnMrq8.png

2.出版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从2008年第一次中国美术馆大型个展《园林乌托邦》后,经历了今日美术馆《素园造石机》个展,UCCA《我的宇宙》个展,长征空间《无所遁形》和《应形》个展,以及上海OCAT《暂时什么都不是-幻形》个展,包括美国,新加坡、台湾的个展,虽然出版了各自独立的画册,但相对综合性的大型画册已经很久没出了,由今日美术馆出版的系列画册《中国艺术家-展望》是截止于2008年的作品;而2008年出版的《园林乌托邦》是以《假山石》作品为主线的画册,相对于此,这是截止于2017年的一次比较集中但精选的不同时期作品集合,通过这些作品的集中展示,观众会对展望个人作品的形式语言及独特的美学进化有所了解。当然对于展望全部作品来说仍只是一部分,全部的作品将在下次的文献集中才能更为全面的展现。

3. 此书所针对的受众读者群体是哪些?

主要还是专业群体和研究者,当然也包括艺术爱好者。

4. 能简单阐述一下此书与2017年于龙美术馆举办的“展望镜像”展览的关系是什么吗?是记录、阐述、延伸或其他?

前面其实已经回答?应该是记录和图像说明,并通过设计更体现其视觉价值。

RiuwTpNqy4x0wwN9qERL0YLhQrTeL9GDCayj4FQ7.png

id00oeMrgFkGsVdvN9RthKH08Txzefa4bJX9Bg9p.png

“展望:境象”,2017,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5. 如何理解“境象”的含义?

“境象”原意为古代美学用语,是对境界这一虚构状态的形象化的表述,艺术家故意选择这样的词汇来凸显其形式方面的价值而非只是社会性或政治性的态度,显然,艺术家在这个展览中希望后者以隐形的形式存在以避免流俗。

“境象”在这里特指作者主观世界中的内外合成的物像世界,看起来好像一种艰难惨烈的生命流转不息的景象,但其实也是“镜像”的双关语,这是比较私人化的用法,因为这里的“镜像”特指由这个世界之前并不存在的“不锈钢假山石”所产生的变幻反射。

在展望的“应形系列”作品中曾经将这种特别的反射还原成立体的大理石雕塑,经过《幻形》作品的实验后,直到最新作品“隐形”为止,对通过反射发现的不确定的形变进行了“形”的三个阶段的纵深研究和创作,从纯手工“应形”到靠想像的“幻形”,再到最近靠数学流体算法创作的“隐形”为止经历了三次对“形”这一最本质造型命题的当代演变,而在这之前的“假山石”除了提供文化与现实的针对性外,其“拓形”的方法却又是这“三形”之始。

OdTCgiUrR0lOqfqumR7x6AfZhoGgDIrZtjjcJGKG.png

3a7onp2MixDZABVMZGbbuu3xWOOcSC5Z8B1IVSuR.png

Kez6lLzw7XoZIQqMMEIYZPC0wASP7SCzY5DMdPyD.png

“展望:境象”,2017,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6.您最近的雕塑作品都在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如此,科学与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怎样的方法和观念?此书是否清晰阐释关于您这个阶段的创作方法论?

画册并没有局限于某一个作品进行阐述,而更侧重展示新作与旧作的纯粹图像与形式关系。因为对于艺术来说,抛开文本的阐述,形与色也必须独自成立,它不是指纯粹形式上的,而是特指它与内容的关联,其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否则就不必在艺术的范畴来讨论了。

最新创作的“隐形”系列是与科学家进行了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使用科技来帮助成型那么简单,3D打印只是作品最后呈现的一环,它并不直接的参与艺术创作。直接参与创作的部分是流体力学及其算法,它提供了类似艺术追求的原理,在艺术家的要求下,科学家用数学展现大自然的原理,而不是模仿自然外貌。

正如数字也可以代替物质世界成为世界的本质,按照这个原理的推演,数学甚至可以模拟宇宙?它不仅是虚拟的,而是一种拟真,再造一个世界,只要突破物质世界的局限,理论上就可以实现一切。在这个作品中,仅就人物与火山岩浆的互动而言,物质世界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或许有时候我们会对某种状态感同深受,比如施虐与互虐,时空的无限弯曲与变化,而艺术家要做的,一个是发挥想像力,找到合适的比喻(人文的方面就不在这里赘述),一个就是物质化的实现-制造,而后者的工作量和所需要的智慧往往大于前者,因为空想毕竟容易多了(当然这么说也不合适,一个原版的观念也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甚至百年一遇!?)

即使是现代科学技术全部都能解决造形问题,但在最后一关的呈现上,却仍然需要人工技术,这不是一般的技术,它是一种历经持久训练的还要有天赋的带着艺术感觉的技艺,就像最精密的发动机最后也需要特殊技术工打磨一样。这样的作品看起来仍然是人味的而不是机器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展望,,展望,艺术家,展览雕塑 展望 展望 艺术家 展览
下一篇:马琳:用情感表达画面_技术也会得到升华_具象油画-马琳-北京画院-油画--画院||上一篇:《美术》杂志前主编、美术史论家华夏仙逝_享年96岁_《美术》杂志-华夏--中国-杂志社-主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