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表明,现在是藏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刚刚上任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
西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今年86岁高龄的说唱艺人桑珠正在创造《格萨尔王传》历史上的一项新纪录:他目前已经完成独家说唱《格萨尔王传》,故事达到了33万诗行、30本书。
格萨尔王是藏族的民族英雄,描述其一生传奇经历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其创作已有上千年历史,篇幅比世界著名史诗《荷马史诗》和《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大,被誉为“世界最长史诗”。为了保护藏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1979年以来,北京、拉萨等地先后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构,并重视发现和培养格萨尔说唱艺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格萨尔说唱艺人140多名,有关机构正在为他们录音,其中桑珠艺人《格萨尔王传》系列说唱本已经有25部整理出版,剩下的20部可望在2008年出齐。
以《格萨尔王传》为代表,入选第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藏民间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2006年颁布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西藏申报的《格萨尔史诗》、热巴舞、唐卡、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和藏族造纸技艺等15项遗产榜上有名;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西藏各地的舞蹈、音乐以及珞巴族服饰等在内的38项入选。64岁的藏族老人旦达有幸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前去北京领奖。老人回到拉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如此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觉木隆藏戏发扬光大!”
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主要保存在拉萨市、山南和日喀则地区的各大寺庙、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里。
资料显示,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共投入6.3亿元积极复兴西藏传统民族文化,使西藏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先后派出调查组深入城镇、乡村和寺院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
截至2005年底,工作人员在全区各地采访民间艺人1万多人次,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拍摄图片上万幅,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民族文化研究专著30多部,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谚语集成·西藏卷》。
近20年来,西藏还陆续组建了20多个民间艺术团、专业歌舞、藏戏和话剧表演团,成立乡村业余文艺演出队500多个,藏戏演出队160多个,并先后建成多功能群艺馆6座、县级综合文化中心37座、乡级文化站175座,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达到3000多处。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辛高锁说,西藏还将在全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起西藏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分级保护。同时加强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传承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法制化。
关键字: 内容标签:藏族,妥善,文化发展,遗产,时期,民族,保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