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1949年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1960年用笔名柏杨写杂文。1968年,柏杨因“大力水手漫画”获刑,被押9年,因此成为台湾戒严时期反抗国民党威权政治的英雄。
二十多年前,在1980年代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因为那句“丑陋的中国人”的声音与警告,我们曾经与他相遇———在那个重拾“五四”精神的重要年代里,他那不无尖刻的声音冷冷地照着我们身上的病痛与疮疤,让人隐隐的刺痛,却又激情满怀。
二十年后的今天,世事浮沉,丑陋的依然丑陋,美丽的依然美丽,只是,柏杨的名字似乎已很少有人提起了,这位自称“站在鲁迅肩上”的批判者在沉默中闭上了双眼,带着他的批判,带着他的梦平静地走了———台湾知名作家柏杨昨天凌晨因病于台湾辞世,享年89岁。
“中国人有这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柏杨曾写道。应当说,在1980年代,在对中国文化传统反思的背景下,适时出现的柏杨与“五四”时代的鲁迅遥遥相对,笔锋所指,都是国民劣根性,其批判虽然不及“五四”学人的学理与深度,但一以贯之的却是无情与犀利,让人依稀触摸到些许“五四”的遗韵,而离开了那个时代,离开了当时大陆对文化传统反思的背景,柏杨也就不成其为柏杨。恨之切,是因为爱之深,柏杨当然有着他的梦,他的梦画在《我们要活得有尊严》里: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有尊严地活着,中国,将是一个美丽而强大的国度。他的离去似乎是一个隐喻,一个追问:那些旧的被打碎了,新的文化与价值体系会真正建立起来吗?顾维华
早报记者石剑峰
“八十岁,是一个使人怦然心惊的年龄,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活到八十岁,现在,竟攀上这生命的巅峰。……我被一种最壮观的景观慑住:全世界人类,都在全力向‘老’奔驰。”生命力顽强的柏杨,将自己的生命终点定格在“89”之上。
台湾知名作家柏杨昨日凌晨在台北新店耕莘医院因呼吸衰竭去世,享寿89岁。《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等柏杨经典著作曾在华语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经历9年牢狱之灾,数次面临枪决的作家自称“看过地狱回来的人”。
柏杨于今年2月24日因肺炎入院,并多次进出加护病房。住院期间,马英九等相继前去探望。昨天凌晨1点12分,柏杨因呼吸衰竭过世,柏杨妻子张香华和子女均随侍在旁。柏杨遗体昨天已移至台北市第二殡仪馆,家属决定先火化遗体,再举办追思会。
“丑陋的中国人”、“酱缸”……柏杨的诸多言论在许多中国人那里可以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但也正如南方朔、孙隆基等许多学者所言,柏杨那些批判国人劣根性、反抗文化传统的批判言论刻薄有余、深度不够。钱理群说,柏杨部分地继承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反权威的精神;孙隆基也表示,柏杨继承了鲁迅的刻薄,但丢了鲁迅的深度。这也许是1949年以后的知识分子不及“五四”知识分子之处。但无论如何,柏杨、李敖他们在嬉笑谩骂威权政治之时,在部分上延续了“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虽然在学理和思想深度上不及殷海光、雷震等人。
1980年代之后,柏杨作品通过曲折的途径开始进入大陆,在一个政治和言论空气还不十分开放的年代,柏杨在1960、1970年代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嬉笑谩骂言论受到了欢迎。经过30多年历史的割断,柏杨的“噪音”显得那么鲜活而适宜。不可否认,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和学人在违规传入的柏杨作品身上,看到了一些“五四”精神。
1988年,离开近40年的柏杨第一次回大陆,第一站是上海。之后,每隔5年,柏杨都会访问大陆。近年来因身体原因,柏杨在大陆的所有出版和研讨活动都由其妻子张香华来完成。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时,张香华曾赶来揭牌。
在“丑陋的中国人”、“酱缸”之后,我们也很少再能听到类似尖刻的批判性话语了,多的只是不得要领的噪音。柏杨“平反”之后,用南方朔的话说,“生活得很不错”,当然更多知识分子在赞同、批判或谩骂柏杨时,他们生活得更好,柏杨至少还不屈服地蹲过大牢。
“我应该更特别感谢上苍的是,我虽很老,但,我跟过去一样,仍像海绵一样地吸收,仍像小猫一样的好奇。”柏杨晚年曾这样形容自己。如今,这只不听话、好奇的老猫再也不能发出振聋发聩、不合时宜的声音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这只,会再,丑陋,老猫,中国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