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您认为我们弘扬文化最重要的是什么?
楼宇烈: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提出一些空洞的理念,不是讲一些空话,而是要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操作的措施。我们老是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想让人家来认同你。我们真正是礼仪之邦,大家都做到了彬彬有礼吗?你看人家对我们怎么看?你自己没有彬彬有礼,非得跟人家说我们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国家,人家能认同吗?
普及文化不能仅仅坐而论道,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措施。现在就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提到什么东西,就好像要把它重视起来,重视起来就要搞全民运动。很多东西并不是搞全民运动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做。像昆曲、古琴等,现在一重视了,就要把它弄成普罗大众的文化,要是这样就完了。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小众文化,是博物馆文化,现在不能变成大众文化,将来能不能变成大众文化,那是将来的事。
另外一个就是绝对的盲从。很多文化人盲目地拿文化作为商业投资,最终造成的是更严重的破坏。文化本身是无价之宝,它的无价不是说它“价值连城”,不是指物质本身的无价,它的无价体现在它所体现的精神上。对文物毁坏背后的动力,就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我们不要把文化据为己有,去待价以沽,这样就不会有商机了,也就不会破坏文物了。这是民族的遗产,不要据为己有,一旦据为己有,文物就变味了。
文化传承要重视无形的东西
大地:您认为文化传承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楼宇烈:我们现在在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很多很多。我们最大的文化传承的问题,并不是一些有形文化的流逝。有些有形文化虽然也丢失了很多,很可惜,但留下来的也足够多了。问题在于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文献,我们能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它所要传达的内容、精神和它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
我们受了大量的西方教育之后,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人很难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古代的文献,而是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方式来解读,因此很多东西就不能理解了,经过这样一种思维阐释的文献,它的意思就完全变样了。我们能不能慢慢地先受一个整体的熏陶,然后再解读原典。我们匆匆忙忙做了很多原典的解读,结果引导得反而都错了。
我们的解读当然也不是说要完整地恢复它的原意。有些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全文来理解它的原意,但是对于一些只语片言,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也不能绝对地说谁对谁错。虽然可能从训诂上说是错的,但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那我们也不能说它是错的。董仲舒早就说过了:“《诗》无达诂。”只要它真正能让你受益了就行。可以并行不悖,不要非此即彼。
我们为什么会去做单味药的提纯,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法改变。我们一定要了解五味药里是哪一味药在起作用,哪一味药里又是哪个成分在起作用,然后把它找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西方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分辨出哪味药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但是我们也应当要知道,当这五味药综合在一起的时候,药里的有效成分会不会发生变化,做成成药和汤药又有什么不同,汤药喝凉的和喝热的又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很复杂的,很多是不可量化的。按照现在的思维就是一定要量化,要标准化。其实有标准那只是一个普适性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是一个个性化的“标准”。
文化需要反思
大地:有人认为传统的传承受到冲击是受现代化影响的必然结果,您怎么看?
楼宇烈:绝对不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经过了100年发展后,我们应该可以看清楚,现代与传统并不是矛盾对立的。
这就又回到了很老的一个命题: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是不是可以分开?实际上,它们各自有独立性,精神生活应当超越和引导物质生活。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体西用”,当时人虽然有自己的理解,但还是没有理解好精神与物质的联系,当时这两者也是有冲突的。
我们可以看一看日本的“和魂洋才”,他们改革也并没有抛弃大和民族的魂。虽然明治维新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好的措施。比如对待汉方医,明治维新的时候完全禁止了,但是民间还是有一些人在坚持。到了20世纪50年代,看到中国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反思,慢慢地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并认同、恢复了中医的地位。到现在,日本的医生在进行行医资格考试的时候,西医也要考中医的常识。现在韩日是我国中草药的最大买主,特别是日本不断在研制中医成药,这些大大超过了中国。这只是举例,但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大地: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要反思?
楼宇烈:我觉得,百年来最值得反思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取消繁体字,一个是废除文言文。对于繁体字这个问题,政协委员建议在小学增加繁体字,那也不是要完全恢复繁体字,只是不要让繁体字的教育中断了。即使使用简体字是国策,国策也是可以变的。简化字提出来的背景是,将它作为汉字拼音化的过渡。
中国的汉字其实是图像,并不会因为一个字有20笔,就一定要看20下,繁体字在阅读上没有问题。书写上,我们从来是繁简并举的,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能并行?这并不会有损失。但是我们完全抛弃繁体字就有损失了,原来很多包含在繁体字字体里的文化就遗失了,是一种文化的流失。
再说文言文,事实上我们现在都不教了,也不学了。历史上文言与白话也是并行的,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头语。我们可以看一看元曲,元曲的曲词是文言的,科白是白话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让一些人能够用精练的、琅琅上口的、富有韵味的、修饰的文言来写文章?这个是可以的。不要把文言和白话对立起来。
现在100年过去了,对于这一百年的文化我们应当进行反思。该补救的就要补救。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错误做法,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新的做法替代。不要反对历史,历史上的任何错误都是历史的东西,历史上再好的东西也是历史的,我们不能完全照搬。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反思,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