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安徽三河千年古镇遭遇市场化困局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
 


“为另辟旅游发展蹊径,将刘同兴隆庄、杨振宁旧居、鹤庐三个成熟景点单个或整体对外租赁、拍卖。” 前不久,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政府政务公开栏一则醒目的公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三河还计划将古镇其它一些有价值的非文物旧民居通过政府逐步征收后,面向全球整体对外招商引资开发或招租。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三河古镇,因为这一系列的市场化举措,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河镇,古称“鹊渚”、“鹊岸”。1858年,太平军在此大败湘军,创下了举世闻名的“三河大捷”。太平军大本营、古城墙、故英王府、一人巷、李鸿章家粮仓、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故居、杨振宁故居……众多的古迹、名人,让古镇三河拥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但资金、人才的缺乏,一直影响着古镇的旅游开发。
  三河镇党委书记周大跃细数了一笔账:“从2000年发展旅游业以来,三河镇政府直接用于完善旅游设施的资金已超过1亿元。如果加上古镇整治、拆迁居民安置等,投入至少达到三四亿元。然而,目前门票每年只有几十万元收入,加上各项税收等不过百万元,而每年景区聘用管理人员的工资,就需支付几十万元。”
  在三河镇政府看来,解决包袱最好的办法就是招商引资,“租售只是一个方式,目的是让有能力者来进行开发。” 
  “全球租售,是否会破坏徽文化遗产”,“租还能接受,售,岂不是把好东西拱手让人?”……有人提出质疑。
  “如果是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古迹保护,政府本意是值得肯定的,但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室主任方咸达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事实上,三河曾经走过弯路,一些商业开发的仿古建筑,最后无法融入三河的大氛围中。现在古镇开发保护的通病就是,全交给旅游部门开发管理,可能会管乱,全部交给文化、文物部门管理,可能会管死!”
  景区经营管理权被承包、景点被租赁并非三河镇首创,全国许多省市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反对声音虽不绝于耳,但似乎并不能阻止更多的地方选择这样的开发之路。
  三河镇的“寻租”行动还在继续中,无数的旧居正在待价而沽,但出租或拍卖真的能从根本上保护千年古镇吗?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困局,安徽,市场化,古镇,千年,遭遇
下一篇:中国向世界发出文化请柬80多个国家将赴奥运之约||上一篇:图书出版出新规 作坊式辞书面临清剿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