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购书读书乐趣多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见闻录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
 
3月20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推门而入,书香浓郁。进门右边的墙上是告示栏,贴着每周畅销书排行榜和三联即将出版新书的预告。虽然不是周末,但在书店购书、看书的人不少。一些读者坐在书架中间的脚凳上,不少读者坐在一楼通往地下一层的楼梯台阶两侧,手捧书本读得入神,据说这已经成为三联书店一道独特的风景,人多的时候,中间只能勉强过一个人。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杨进经理介绍,三联书店的定位以社科人文图书为主,儿童书很少,教辅书没有,读者中知识分子居多。业务部曾军说,我们是一个小众的书店,取的是金字塔靠上的那部分,近两三年三联读者有老龄化趋势,现在比较主流的在35岁以上。杨进说,出版社对阅读应当起引导作用。像三联这样,出版社坚持出好书,韬奋图书中心坚持卖社科书,其实生存状况都不是太好。出版社也讨论过是否进行改变,但最后还是决定坚持原有风格。
  记者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随机采访了一些读者,听他们讲自己的阅读需求――
  张先生(炒股人士,30多岁):我对战争方面的书比较感兴趣。很少在网络上看东西。每年读书有上百本。通过读书,我知道的事太多了,朋友都管我叫“抗美援朝专家”,所有抗美援朝方面的书我都看过。
  小艾(高三男生,因病休学):我比较喜欢读书,经常读古典诗词、经典文学名著等。我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有兴趣的话,忙也可以挤出时间,不会耽误学习的。我主要读纸质书,觉得网上阅读找不到读书的乐趣。来书店淘书、买书、藏书、读书,都是乐趣,我享受这样一个过程。我喜欢作家史铁生,他身有残疾,但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读他的书受到很大激励。
  李先生(北京联合大学历史老师,36岁):我天天看书,以专业书为主。我上网主要看新闻。现在的学生看书以满足学业为主,主动扩大阅读量的很少,老师指定的书看一看,主动去图书馆阅读的不多。大部分文科研究生为了写论文才看书,稍微有点研究性、严肃性的书都不爱看。
  小刘(中医专业大三女生):我主要读专业书、自己感兴趣的书。看专业书时间多一些,每天约5个钟头,自己喜欢的书也就睡前看一看。平时上网,网上信息比较多,网上电子书籍也比较多。我觉得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各有各的优点。像纸质的书,可以放在床头、枕边,想看的时候随时翻两眼,而电子书只能打开电脑看。要是看外文读物,有不认识的单词,在网上可以随时查,比较方便。好多纸质的书,有时书店买不到或者借不到,就可以从网上下载下来。周边朋友读书的挺多。阅读时自己感到高兴,快乐。现在很多书很厚,价格也比较贵,实际上没有太多东西。
  退休老人(63岁):我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每天读三四个小时,不上网。感觉阅读内容越来越广泛。周围读书的人不太多,年轻的工作都忙。我是闲着没事,就看书。
  李先生(从事电影传播,30多岁):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平均每天阅读2个小时。上网不多。我更喜欢传统的纸质阅读,它有翻页的享受,还有书的味道,跟在网上看是不一样的。现在畅销书比较好卖,正儿八经的书比较少,反映了这个社会浮躁的气氛。我觉得读书跟吃饭一样重要,脑袋里不能空空的。从1996年三联书店开业到现在,我每周大概有十二三个小时在这里度过。同学结婚、生孩子,我送礼物一律是书籍。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购书,乐趣,读书,韬奋,图书,见闻录,中心
下一篇:浙江绍兴兰亭再飘墨香 中日韩书法大家“斗墨”||上一篇:余秋雨说错沈从文族别 混淆李白名诗句再遭质疑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