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东山魁夷:平和澄澈的“物之哀”

编辑:秋痕 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讯 川端康成说:“东山魁夷的风景画是日本大自然美的灵魂。”日前,由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和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日本画坛巨匠“东山魁夷诞辰百年展”日前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开幕。
  东山魁夷1908年7月生于日本横滨,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现为东京艺术大学)。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东山早年的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曾分别获得1939年首届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东山荣获日本文化最高奖———文化勋章,他生前曾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
  东山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意。东山对艺术理论、音乐都有一定造诣。
  东山最大的创新在于用西洋画的平面厚涂技法融合水墨渲染,改变了一味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日本画技法,表现力大增。在本质上,东山的作品传神地表现了日本传统的“物之哀”的审美观,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感伤。从尺幅小品到百丈巨作,东山魁夷异常深刻地表现了日本人追求的情调之美,一种平和、澄澈、忧伤、眷恋的纯粹的情调。
  东山魁夷生前热衷于中日文化交流,曾多次访问中国。1978年,《东山魁夷绘画展》首次在北京举办;200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东山夫人将东山魁夷的代表作50幅石版画赠送给中国。
  东山魁夷于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绘制壁画。为把中国的风景绘制进去,他于1976年赴华写生,把桂林和黄山的风景绘制成日本唐招提寺壁画,前后共耗费了11年的时间。第一期《山云》、《涛声》于1975年完成。第二期《黄山晓云》、《扬州熏风》、《桂林月霄》等于1980年完成。1981年东山魁夷于73岁高龄完成鉴真和尚厨子绘《瑞光》。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东山,澄澈,平和
下一篇:长春6月举行国际数字娱乐动漫艺术节||上一篇:“艺术春天”围绕西湖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