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式 一个味
虽被称为“民族唱法”,人们听到的歌手演唱,却一个个在口号式的高亢旋律中豪迈抒情。如今的民族唱法歌手,站在舞台上嗓门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足,都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由于风格接近、韵味相似,让人既记不住人,也记不住歌。许多观众纷纷发帖议论:“远一点的王昆、郭兰英(听歌),近一点的彭丽媛、宋祖英(听歌),男歌手有吴雁泽、李双江、蒋大为,一听就能识别出来谁在唱。现在,女歌手、男歌手唱了半天都是一个味,毫无自己的风格!”
旧曲目 当主角
看“青歌赛”民族项目歌手的演唱,总会想起我们对美声唱法的借鉴,还停留在早期歌剧声乐流派——贝尔康多学派走红的阶段。这种学派讲究的是“音色美丽,字音准确,技巧发声”,不提倡歌手演唱时的真情实感。由于“民族唱法”实在缺少民族韵味,所以,蒋大为等歌唱家在上届“青歌赛”就提出干脆改为“中国唱法”,也有声乐界人士提出了“中国美声唱法”“中国艺术唱法”。但是,名称虽然好改,歌手“千人一面”、作品“千歌一调”的现象却很难改变。除了歌手的参赛心态、评委的打分标准,以及已经形成框框的民族声乐教学,作曲家们也承负着巨大的责任。来自民族民间的歌声,大多发自于内心真实,而现在的“民族唱法”歌手,动不动就是“高山”“大海”“长江”“黄河”,曲调往往高亢激越,许多歌手硬要从内容空泛的歌曲中酝酿感情,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一些旧曲目被选唱的重复率很高,如《断桥遗梦》《大江南》《西部放歌》等频频出现,一些观众说:“耳朵都听出老茧了,却一首也无法记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唱法,审美,疲劳,热议,民族,青歌赛,千歌一调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