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百家讲坛》话收藏 马未都只谈文化不谈钱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晨报》
 
《百家讲坛》主讲人、收藏家马未都将携手中华书局,于22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推出《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并进行签售。昨天,谈起上讲坛前后生活的变化,他笑称:“我在上之前就挺有名的,也一直没什么人跳出来说我有硬伤,我有时候想,要是余秋雨挑我的刺就好了!”

  上“讲坛” 提纲达到三千页

  去年8月马未都开始正式在《百家讲坛》录制节目,笑称“镜头感一向很好”的马未都也没经历节目的什么改造和“折磨”,虽然节目组非常希望他讲讲自己30多年收藏生涯中的故事,但他却希望以知识点串联节目、吸引观众。

  马未都称自己之所以答应上讲坛,是觉得“时机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收藏,前15年是“非常地下的”,后15年是“市场公开化”的,近年来风起云涌,“我总希望通过在《百家讲坛》讲收藏文化而不是讲钱,能让老百姓对收藏的关注点从钱变为文化。我是想说给不收藏的人听,因为给你带来终身乐趣的一定是文化。”为了达到“说文物成因、说文物背景”的目的,马未都没少费劲。46场讲座,反复修改的总提纲达到了3000页。

  论压力 想出恶名太容易

  谈到上讲坛前有没有压力,之后有没有给生活带来困扰和变化,马未都干脆地答道“没有”。“在上讲坛之前,中国所有的谈话节目我都上过,所有的知名期刊也都上过。我不是为出名,现在想出个恶名太容易了,但又不能怕出名不干这事。我在学术上没压力,30年的积累,都大概知道要查的资料在哪本书的什么位置,要不准备翻书都翻不过来。我是在讲述方法上有压力,平时我讲话老带脏字,现在把你一个人‘咣’地扔在讲坛上,还穿西装打领带装模作样的。”

  谈爱好 “文物比文学厚重”

  马未都年轻时是个文学青年。他曾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编辑,“那时觉得我一辈子要为文学而奋斗了!没想到没十年我就跑了。原因就是觉得恶心。一个当时感觉好的作品,再读就觉得虚假了。后来喜欢文物就与文学有个比较,就像雪茄与香烟的区别,文物比文学厚重得多。一些古典文学已经成为文物,但我们当代的文学,成为经典的可能非常低。”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不谈,百家讲坛,只谈,收藏,文化,马未都
下一篇:撕纸画长卷《关中食俗的传说》亮相西安群艺馆||上一篇:俄中将互办“汉语年”、“俄语年”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