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50年。50年来,中国电视剧经历了试验阶段、转型阶段以及市场化阶段。上周四,随着王刚带有思辨性的解说,北京电视台耗时一年多打造的20集电视专题片《电视往事》亮相。这部专题片引领着观众穿过时间隧道,从社会转变、经济变化、观念冲突等多视角展现社会变革带给中国人的巨变,而电视剧成为了“穿针引线者”。记者寻着这部专题片的脚步并对参与者进行采访,梳理出对中国电视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7个“第一”。
穿梭于浩如烟海的时空记忆,搜寻那一桩桩、一件件与电视剧相关联的过往,是一次沉重而又愉快的过程。对于从无到有的中国电视剧产业而言,7个“第一”无疑是挂一漏万,但这些发展节点的故事里,却承载着我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不能不提《一口菜饼子》,它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今天的人们恐怕很难相信,最初的电视剧竟然是以直播形式出现的,并持续8年之久。
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的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讲述一位母亲将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留给女儿,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故事。当时的演播室里因陋就简地搭起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布景,两部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画面,正是这部20分钟的“直播电视小戏”,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
《电视往事》总导演郭宏介绍:“由于是直播形式播出,《一口菜饼子》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专题片在展现这一内容时,只能用屈指可数的几张黑白照片重复播出。”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回忆说:“那个年代只能直播,没有任何一种记录的手段。”
第一部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当电视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生活的时候,中国的电视节目却逐渐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1979年,电影部门决定,新制作的故事片必须在上映半年后才能提供给电视台;与此同时,舞台剧也怕影响上座率而不愿意再让电视台录像。同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
和今天电视剧的大制作相比,《敌营十八年》拍摄“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主角江波的国民党军装,没有时间特别赶制,只能去借。借不到裤子,只好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领子太小,系不上风纪扣,“国民党少将高参”居然整场戏敞着领子;帽子太小,就拿在手里,作戴帽状;八个匪兵,只借到两条裤子,于是,让有裤子穿的匪兵在前景,用他们的身体挡住后景没有军裤的另外六个兵的下半身……谈起当年的往事,主演张连文很感慨:“由于经费太少,只借到了几套军服,所以画面没有大场景,尽是特写。我一米八的个子,可军装特小,袖子特短,动作都不敢做大,生怕弄坏了。”尽管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很多老地下工作者反映,按照主人公江波的玩法,甭说潜伏18年,恐怕连18天都混不下去,但该剧在当时有如传统评书一般,让人看了上集想下集。
第一次商业广告“炸”荧屏
当今电视广告的“集束轰炸”可谓铺天盖地,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视广告的出现让人们有点“如临大敌”。1979年春节,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内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养容酒”广告;当年3月9日,上海电视台转播一场国际女子篮球赛,中场休息时,插播了男运动员喝饮料的广告,众多观众纷纷向电视台和其他机构反映,认为“电视台播错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在解读这一现象时说:“突然出现了一个商业广告,当然是震动非常大了。因为当时计划经济的情况下,不需要有广告,因为短缺经济,得发你票和证,拿着票证才能买东西,比如买自行车,好不容易才能轮到你得到一张票,能买到就不错了,做广告不就浪费了吗,由于没见过广告,所以震动非常大。”
1981年9月28日,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这次赛事中,日本方面的广告代理商将商业广告投放到中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使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比赛;而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因此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由于插播了企业广告,这部剧不仅引起观众的强烈不满,而且引起各界人士的口诛笔伐,在电视剧历史上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转变,电视广告由敏感变成必然。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首次将广告随电视剧捆绑播出,不仅开创了企业融资的形式,同时还在剧中利用剧情为赞助企业做隐性广告,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软广告,这种生产方式为电视剧的商业化运作开辟了一种途径。1994年,尤小刚在北京投拍了100集的《京都纪事》,以贴片广告等方式赚1200万元。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折射,中国,电视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