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周恩来为我们留下的外交遗产有哪些?(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除了怀念,似乎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他和他朋友的故事,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延续?

    待客要周到 礼宾无小事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天,下午5点以后,外交部礼宾司的同事们大都下班了。马保奉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响起熟悉的淮安口音:“我是周恩来呀!”
    马保奉赶紧说:“总理您等一等,我把司长叫过来。”没想到周恩来却开门见山:“谁管明天卡翁达(时任赞比亚总统)访问的文艺晚会?”得知是马保奉负责后,总理立刻让他记下了新调整的晚会节目单。按照礼宾工作需要,还要送去翻译。
    周总理的朋友们未必知道,这个大国总理接待朋友时竟是如此事必躬亲。
    从1965年进入外交部礼宾司到2007年退休,马保奉大部分时间都在礼宾司工作,这使他对周总理的待客之道有很多切身的体会。
    中苏关系不好时,在接待国宾的宴会讲话上时常批判“苏修”,当时苏联和东欧国家驻华使节往往会退席抗议。由于讲话一般安排在冷盘之后、上热菜之前,因此就出现了退席使节吃不上热菜的情况。周总理发现后,找礼宾司商量,把讲话时间改在吃完热菜之后,这样即使一些使节退席,也可以让他们吃好饭。
    “周总理就是周到。”不管当时那些驻华使节是否领总理的情,但他的诚意却清晰可见。“今天我们的外交礼宾工作严谨、周到、细致的好作风,就是周恩来言传身教、手把手培养起来的。”对于这笔外交遗产,马保奉希望把它传承下去。

    温暖异乡客 历久更弥新

    “我认为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离不开周恩来。”说这番话的,是曾任日本驻华大使、现任日中友好协会代理会长的佐藤嘉恭。虽然和周恩来只有一面之缘,而且前后不到2个小时,但用佐藤自己的话说,“那次见面至今还总在记忆里回转”。
1965年,为纪念万隆会议召开10周年,中日代表团“意外”相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恩来,遗产,外交,留下,有哪些
下一篇:李少红后悔接新红楼 感觉被扒光了搁在大街上||上一篇:首度由中国人续写经典 图兰朵公主迎"新生"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