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火了,观众对大剧院的期望也越来越多了。
票务
一票难求能否缓解
鼠年春节,“一票难求”除了用来继续形容春运车票之外,还被套在了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票上。自去年12月中旬开始,在各种票务论坛和北京本地论坛上,从开幕音乐会到《大唐贵妃》、《龙凤呈祥》……“跪求”大剧院演出票的帖子时时出现。
从地铁天安门东站出来,还没看见“国家大剧院”的“金字招牌”,就有人凑上来低声询问:“票多吗?”与其他演出之前,三五成群捏着一沓演出票哗哗作响、大声吆喝招揽生意的“黄牛”不同,大剧院周围的“黄牛”显得相当低调。绕着这个环绕在潋滟水光中的庞大建筑走上一圈,直到进入剧院前厅,向记者买票的“黄牛”有三个,卖票的却只有一个。
最近,国家大剧院正在推广的各种“会员”俱乐部将根据会员身份,给予不同的购票优惠。趁着假期从江西来北京旅游的陈煜没能买到票,看着会员俱乐部的宣传资料有些遗憾:“外地的(游客)到北京也就是几年来一次,也不可能去当会员,北京这么多人,票还不早没有了。”和陈煜有着相同疑虑的还有在北京工作的周女士,早就想带着孩子到大剧院看场演出的她已经两次购票失败了:“以后会员越来越多,那一般人就更买不着了吧?”
比会员的购票优惠更强有力地抢占票务资源的还有“包场”。年底,各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包场“垄断”了部分演出的低价票;不少买不到票的观众对此颇有怨言。而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倪林(化名),春节前第二次拿到了两张单位发的大剧院演出票;因为要回老家过年,下班之后,她就到剧院门口把票原价转让给了“黄牛”。
大剧院解答
演出票不会只留给会员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从经营运作的角度来看,一场演出,票销售的越好,经济效益越好。”发展会员是为了保证各种门类的演出都能有忠实观众,为将来引进好的剧目做准备。但是,大剧院的演出票不会只留给会员。邓一江表示,剧院会采取措施,留出票给普通观众,“比如一场演出可能有1000张是对会员的,其他的给普通观众。”
“包场可能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国外强调个体比较多,以个体为主,包场就比较少见。我们国家的组织形式不一样,这个成了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逢年过节,单位里觉得大家辛苦了,那就看个演出吧。不过,包场还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演出市场的成熟,包场会越来越少。”
欣赏
要否上上观剧礼仪课
买票难的是观众,而大剧院也有被“为难”的时候。比如在解决演出过程中有违规拍照的问题上,剧院和观众就颇有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味道。
邓一江说:“观众在演出的时候拍照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一方面,闪光灯有可能会影响演员的表演,特别是舞蹈演出;另一方面,拍照涉及容易被国内观众忽视的知识产权问题。而国外的演出团体恰恰对此非常重视,“已经有两次,国外演员看到前排有观众拍照,休息的时候提出罢演,后来院长出来做工作,解释我们的实际情况,演出再继续进行。不拍照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在国外不存在这个问题,剧场里你看不到有人拍照。”
最初剧院阻止观众拍照的方式是服务员过去提示,碰上坐在中间的观众,就得通过其他的观众转告。“可是提示多了,观众就有意见:老有几个人猫着腰晃来晃去……我们就改成服务员举个‘请勿拍照’的牌子亮一下,可是牌子也不能老亮。”
为了解决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剧院也只好采取“不应该有的”措施。现在,剧院在检票时要求观众把相机放下的措施,在邓一江看来,是一个无奈之举。“从文化设施来看,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不是长久之计,妨碍了观众正常的留影。于是,我们就在演出结束之后,延长半个小时开放时间,专门让大家拍照留影。”即便如此,演出时的违规拍照仍然无法杜绝。“你把相机留下了,他还有手机拍。”
此外,在演出过程中吃东西、聊天甚至接听电话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让观众们了解观剧礼仪,有时候甚至在演出之前,由总监在大厅里拿着麦克讲解。
大剧院解答
欣赏演出要有一定素养
邓一江:这些不是一个剧院采取措施就能够解决的,是一个文化现象,直接反映了观众的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准。“现在看来,大部分观众还是遵守的。将来我们想作为一个课题,通过艺术教育的普及来讲。但是艺术讲座的观众面有限,我们以后可能通过网络来做。让大家了解进剧场欣赏艺术演出,要有一定的素养。这么一个一流的殿堂,演出的剧目也是经典;这些行为尽管是很少一部分,但是对艺术殿堂的氛围是一种破坏。”
今后可能会在大剧院的宣传品和节目单上印刷一些知识性的欣赏常识。比如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差异引起的观剧礼仪问题。“我们的京剧要‘叫好’,长腔拖的长了,观众叫好,演员更卖力。但是交响乐就不同,要求曲子完了再鼓掌,不能是高音唱的高了,你听着好,来个鼓掌。国外的思维和表现形式不习惯这样。”
参观
观众来了看什么
被告知国家大剧院还不能开放参观,成都姑娘母彬红觉得挺可惜。虽说不是冲着大剧院来北京的,但是“这么好的建筑,到了门口不能看”着实有些遗憾。
尽管30元的参观票已经定价,但是国家大剧院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参观。“我们也希望尽早开放,但是参观涉及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现在没有开,是因为我们要对观众负责。”邓一江说。
这种审慎的态度不难理解,这座备受瞩目的艺术殿堂任何一项举措都会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元旦期间首次发售站票即引起了众多褒贬不一的讨论。
问题的其中之一就是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三大剧场是否向参观者开放,又如何开放。借工作机会有幸一睹大剧院芳容的小刘兴奋之余,也道出了自己的遗憾:“歌剧院还在门口扫了一眼,黑着灯,什么也看不见。音乐厅当时正在排练,一推门进去就被保安‘请’出来了。”剧场是剧院的精华所在,但是白天经常要作演出排练之用,如何让剧场开放和排练演出不矛盾是剧院管理层正在着力研究的问题。
影响开放参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大剧院的标识系统没有完全建好。邓一江表示,大剧院的圆形建筑格局,不好分辨方向,必须有完整的标识系统。
而对于标识系统的设计,邓一江用了“很难”两个字:“院长办公会已经研究了三四次,专门有一个小组在研究。我们也委托了几家公司专门来设计,既要和我们的建筑风格吻合,还要很清晰。”
在标识系统完成之前,暂时发挥作用的是“人工”方式。初次到大剧院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陈琛找到目的地的过程格外顺利,主办方在每一个拐弯处都安排了工作人员,为来宾指示方向。之前,她还收到了朋友的“忠告”:千万别走到B1(地下一层),真实版“迷宫”,问路都找不到人。此外,秩序和安保也是开放参观的重要条件。
大剧院解答
4月或可开放参观
邓一江:“观众来了,到底给他看什么?参观线路、参观内容都需要考虑,包括我们地下还有几层,能不能开,开了怎么走?我们希望尽量让观众觉得他买了门票,走进来以后物有所值。一旦开放,要让观众觉得看到了他想看的东西,觉得我们服务到位,他们心情舒畅。”
“剧院和景点完全不一样”,如果一切准备就绪,大剧院可能会在4月份随着交响乐音乐季的举办开放参观。开放之后接待观众即使是散客也需要有组织,“一批一批进去,可能半个小时一批。我们正在摸索,这么大的剧院让他怎么走。”
观感
看剧院还是看演出
当几位在国家大剧院欣赏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切身感受时,言辞之间充溢着这座梦幻建筑带来的感官震撼,他们对名为“夜玫瑰”的天然大理石地板记忆犹新,却很少提及具体的演出。而数篇记录大剧院的私人博客也不约而同地以类似“今天到大剧院看×××,修的真是漂亮……”开头,随后贴上众多剧院内景外观的照片,尤其流光溢彩,晶莹剔透的夜景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对许许多多普通观众而言,对剧院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演出本身;作为舞台的剧场在人们眼里成了演出的主角。对此,邓一江坦言:“我们已经感觉得到,票这么紧俏是事实,但可能有四五成观众进来不是看演出,而是来看建筑。这个问题是我们正在思考,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观众喜爱的优秀的剧目引进来。”
什么样的“优秀剧目”能被这座殿堂级的舞台接纳也曾引起过争议。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大剧院的舞台上不适合出现音乐剧这样的通俗化演出,百老汇和悉尼歌剧院毕竟有着不可逾越的差距。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指导委员会也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反复研究。最终的结论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高水平的音乐剧也应当引进。
大剧院解答
围绕演出发展辅助项目
邓一江: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歌剧的元素,包括声乐、舞蹈……跟当代青年人的欣赏习惯比较吻合。音乐剧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市场运作非常好,一个剧能连演16年,已经成了一个产业。一些剧目的质量很高,高水平的应该引进。
引进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之后,下一步要做的是围绕演出发展辅助项目。观众来了不仅仅是看演出,还有其他精神上的娱乐——艺术讲座、展览,包括我们的餐饮。通过我们以人为本的服务,让观众进来之后有主人的感觉,既有精神享受,又有物质享受。作为管理者,时间越长,对我们的要求就越高;越到后面越引起我们的思考。(选题策划/辛宏采写/张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剧院,或可,观众,参观,无奈,素质,开放,国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