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敦煌莫高窟“搬进”美术馆 (2)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日报
 
复制品也是艺术精品

  此次展出的展品虽然大部分是复制品,但置身其中足以感受到真品的震撼效果。要想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工作人员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据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介绍,洞窟复原工作十分复杂,复原一个完整的洞窟要4年时间。“没有数码相机之前,先要把壁画拍成照片打在幻灯上,再在幕布上勾出轮廓,之后再进入洞窟对照修改,用毛笔勾出白描稿,再在过稿台上复制,然后才能最终上色……现在工具先进了,很多工作可以在室内完成,人在洞里时间越短对文物的损坏越轻。”

  侯黎明说:“所谓创作临本,就是治疗古画的‘病症’。”由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创作的《都督夫人礼佛图》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原作。画面中供养人都督夫人及一干仕女,身着唐代时装,古韵丰满。画面充分再现了唐代画风的精髓,成为研究唐代艺术的经典标本。“而原作现在已经斑驳不清,看不出模样了。”

  展览中,很多复制作品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一些美术大师完成的,有些作品已经超过了50年。侯黎明说:“临摹、复制品超过50年就是文物了。”由于搬运对展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以后不会再有这么大规模的展览了。”此次“敦煌”轰轰烈烈的千里进京很可能成为绝唱。

  莫高窟里临画人

  明天,“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敦煌方面共派来40多位工作人员,他们的总负责是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布展、调配人员,甚至购买材料都要侯黎明亲自协调。面对如此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这位一心作画的艺术家显然有些吃不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脸倦容。但谈到敦煌保护和壁画临摹时,侯黎明来了兴致。

  “最早对敦煌莫高窟进行研究和保护的人是常书鸿。”1935年,在巴黎塞纳河畔散步时,常书鸿无意间在一家旧书店发现了一套《敦煌图录》。看着《图录》中精美的敦煌壁画,常书鸿惊呆了。后来,他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我这个倾倒在西洋文化面前的人,面对祖国如此灿烂的文化历史,自责数典忘祖,惭愧之极!”于是这位已经在法国取得桂冠的东方画家,放弃了优裕生活,举家回国。1942年常书鸿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辗转来到敦煌。这时,摆在他面前的却不是那个在巴黎与他邂逅的敦煌,而是满目疮痍、残垣断壁。失望之余,他感到保护敦煌的责任更大了。

  来到敦煌后,常书鸿最早的保护措施是在莫高窟前筑起了一道土坯围栏。有了这道围栏,在那个乱世中莫高窟得到了最基本的保护。

  对敦煌的真正保护和研究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又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娄婕此时来到了敦煌。“敦煌的水是苦的,刚来的时候我得冲茶才能喝下去。水里含碱量高,洗出来的衣服都带着白斑……”地处大西北戈壁滩上的莫高窟,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而对此,已经在敦煌工作二十多年的娄婕只是淡然一笑。“画画的人都是‘自投罗网’。”侯黎明这样对记者说。“搞美术的人眼中,这都不是什么艰苦的事。”

  来到莫高窟后,侯黎明和娄婕的工作是在洞窟中临摹壁画。侯黎明至今记得,当时的院长段文杰对他说:“到敦煌首先要吃好、住好,画画的事慢慢来,十年以后才能上手。”“十年!”段院长的话把侯黎明吓了一跳。果然像老院长所说的那样,十年以后侯黎明才渐渐“画进去了”。一个人在洞窟中临摹壁画,从白天画到夜晚。侯黎明仿佛体会到古人作画时的心境,平和、专注、虔诚。通过岩壁上的图案他仿佛回到了千年以前,仿佛他便是当年那个怀着诚敬之心描摹佛国世界的画师。他记得一位来访的日本画家,看到他们在莫高窟中临摹壁画时说:“你们太幸福了,可以跟一千年以前的古人对话。”的确,此中的乐趣恐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而转眼间,他们已经在敦煌临摹了二十几年壁画。娄婕说,在此期间,她也曾在东京、上海等很多大城市停留过,但她觉得那些都市的繁华与她无干,她只属于敦煌。

关键字: 内容标签:莫高窟,敦煌,美术馆,搬进
下一篇:高校教授学者评选“庸诗榜” “口水诗”遭清剿||上一篇:人大代表建议新农村建设要留住历史古建筑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