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于幼军赴粤黔桂三省调研 上任三月四次深入基层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8年第一个工作日,文化部调研组又踏上了赴南方和西南地区调研文化工作的路程。这是去年10月中旬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率领部调研组第四次下地方调研。

    10天里,于幼军带领调研组,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到地处西南高原的贵州,再到环绕北部湾的广西,探访黔东南山区与桂邕大地的民族村寨,走访城市的居民社区,实地考察三省(区)一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艺术院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基层文化单位以及一些民营文化产业机构调研,了解民情,听取意见,仍然是白天实地考察,晚上讨论商研。每到一地,调研组都与地方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座谈交流,共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大计。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

    十六大以来,粤黔桂三个省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当地的文化发展实际,给文化部调研组一行以深刻印象和启示。

    于幼军指出,广东省、深圳市以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立市为目标,文化投入持续增长,相继建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5%,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年营业收入均居全国前列;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在活跃和规范文化市场、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等方面也取得较大成绩。于幼军殷切希望广东和深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仅要继续当好坚持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排头兵,也要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排头兵,在率先繁荣文艺创作,率先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发展文化产业,率先形成激发生机活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于幼军充分肯定了贵州文化工作十六大以来取得的进展。贵州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很重、困难不少的情况下,提出了构建“和谐贵州”,实现贵州“文化崛起”的发展目标。贵州近年来积极推进“文化带”、“文化先进县”建设和实施“蒲公英计划”,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繁荣艺术创作,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积极成效。于幼军希望贵州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多出艺术精品,着力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激发公益文化单位的活力,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走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于幼军高度评价广西提出的文化建设“五年打基础,十年上水平”的战略规划及其着力实施规划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他说,广西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省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非常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边疆多民族省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的比较优势,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他希望广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民族特色,推动艺术创作再创佳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继续着力保护文化遗产,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与东盟十国的文化交流、合作。


    着力推动文艺创作,奉献更多精品佳作

    于幼军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落到实处,必须大力促进文艺的创作繁荣,力争多出精品佳作。对那些符合“二为”方向、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各级文化部门要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不能和一般的作品拉平,这样才能体现党和政府的正确导向,才能鼓励剧作家、编导们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发挥先进文化在全社会的引领作用。

    于幼军说,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明年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各级文化部门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加强规划引导,组织创作实践,鼓励广大作家、艺术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引导文艺界、文化界凝聚智慧,克服浮躁心态,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运用各种形式、手段热情讴歌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民群众,展现共和国创立和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抒发新世纪我国人民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大道上迅跑、实现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和博大情怀;讴歌当代中国的美好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新精神风貌,努力创作出一批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题材新作、佳作。文化部门要完善多种激励机制,强化对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的导向和扶持作用。


    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于幼军在三省区的调研中,始终关注和强调把构建和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他指出,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更为迫切,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他说,当前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工作力度,力争经过三、五年努力,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镇和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动村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抓紧推广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之与远程教育等网络建设工程结合起来,覆盖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和村落。二是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用多种手段,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点能够正常运转和经常开展活动。三是积极疏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体系、业务标准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并把考评结果与政府财政拨款等直接挂起钩来,保证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投入真正发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


    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于幼军在考察三个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时,对于民族地区如何发挥地方人文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推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十分关注。他指出,广西、贵州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奇特绮丽的山水风光与红色文化资源相互辉映,为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他说,民族地区要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去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演艺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演艺业,可大大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增添旅游的文化魅力,也为演艺业、艺术院团开辟新的发展之路,为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二是发展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特色产业。贵州、广西民族工艺和民间美术丰富多彩,发展基础和前景看好,要加强人才培养,畅通销售渠道,形成规模化集群发展。三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形成,实现跨越发展。

    他强调,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努力营造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的环境,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培育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发展文化产业还需要打造一批富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在放手发展各种所有制的中小文化企业、文化个体户的同时,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于幼军在对东、中、西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研过程中,对各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关注。在考察广东、贵州和广西时,于幼军对近年来广东在波兰、法国、西班牙、突尼斯、马尔代夫、尼泊尔、俄罗斯等国家成功举办广东文化周活动,在佛山举办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并立足区位优势,积极推动建立粤港澳三地文化合作机制,加强港澳与内地的文化联系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并对广西近年来积极开展与东盟10国的文化交流、合作,贵州把《多彩贵州风》推向国外的经验表示赞赏。他指出,在对外经贸合作中,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搞好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谐,提高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继续关心支持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希望各级政府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产品的译制和生产。文化部在组织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文化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中,要向边境地区倾斜,进一步推进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


    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积极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在这一轮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研中,各类艺术院团和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一直是于幼军关注的重点。他反复强调,各级文化部门要在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一系列重要决策,并根据十七大的新精神、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他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对改革的目的和目标定位有清晰的认识和全面正确的把握。文化体制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为了甩包袱、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而改革,而是为了突破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瓶颈,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文化生产力,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文化单位的生机活力;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一句话,是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改革。要从这一目标出发,通盘设计好改革的任务、方案、配套政策措施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他指出,文艺院团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重点。既要坚决破除妨碍改革的思想观念,树立勇于克难攻坚的精神,又要高度重视研究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解决院团存在的实际难题,为加快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保障。要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调整国有艺术院团的结构和布局。

    在推进文艺院团改革的同时,还要全面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使其增强生机活力,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

    自去年10月以来,在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内,于幼军按照文化部党组关于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文化工作调研的决定,不仅完成了对部直属单位进行全面摸底调研的工作,而且带领由文化部主要司局一把手组成的文化部调研组,先后赴东、中、西南部的湖北、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四川、云南、广东、贵州、广西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工作调研。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于幼军反复强调,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各级文化部门来说,既面临着大机遇、大挑战,也面临着大困难、大压力,需要我们以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高来开辟前进的道路,以大改革、大创新作为兴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以大投入、大建设来给予保障和支撑。文化系统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对全国文化系统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展开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转化为促进文化发展、艺术繁荣的体制和机制,转化为支持文化建设的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项目,形成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新精神新要求的具体思路、对策措施和配套政策,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努力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使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于幼军要求,在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文化的大背景下,各级文化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精神、新要求,增强搞好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擂鼓助威、推波助澜、添砖加瓦!用我们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迎接我国文化建设春天的到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任,四次,深入基层,调研,幼军赴粤黔,桂三
下一篇:全书不全 文集不集 余秋雨连出二“书”遭质疑||上一篇:谭派传人获表彰 毛宁助阵传统文化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