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仙入凡半亩园
我们这里要说的半亩园,并不是某跨海而来的中式快餐店,而是清代河督麟庆在北京东城的一座私家园林。这种多座四合院外带庭院的宅子,在过去的北京很常见,但现在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却屈指可数。半亩园位于中国美术馆的北面,因为所在的黄米胡同是一条死胡同,环境封闭,和那些挤满游客的皇家御苑比起来,知名度自然小了很多。而一部《鸿雪因缘图记》却记录了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好,使其被视为北京私家花园的典型代表。
■一个人———水利专家麟庆
半亩园的主人兼设计师姓完颜,名麟庆,字见亭,是金世宗完颜雍的第二十四世孙。麟庆的七世祖达齐哈以军功“从龙入关”,被誉为“金源世胄,铁券家声”。他的母亲恽珠,是清初常州画派代表人物恽格之后,阳湖(今江苏武进)才女。麟庆在文艺上的造诣,很大程度得益于其母的教诲。麟庆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18岁时以进士及第,授内阁中书,不久升兵部主事。道光初年,麟庆在徽州、颍州等地出任知府,此后连续升迁,只十年工夫,便升为正二品的江南河道总督,其仕途可谓一帆风顺。离职丁忧后,仍负责治理河道。
完颜家族在清代前后出过两个治水名臣:一位是麟庆的叔高祖完颜伟,乾隆时期曾任江南河道总督;另一位就是麟庆。麟庆还在颍州作知府的时候,两江总督孙玉庭举荐他去河南巡查河道。孙玉庭在推荐书里评价他“办事精勤,见解敏速,人亦能自爱”,具备成为一名合格治水官员的素质。道光皇帝认为麟庆并非河员出身,要他先去试试,如果不能胜任,立刻调回原职。麟庆博闻强识,遍览古今名臣治水之书。秋汛时,他亲守危堤十三昼夜,督修抢险。水患解除后,麟庆还写下了“眼前都是倾危地,身外全成浩渺天”的诗句。麟庆把握住这次机遇后,他本人也因治水有功而平步青云,屡获升迁。
■一部书———亦图亦文《鸿雪因缘图记》
麟庆性喜山水,曾周游黄河南北、大江东西,又兼爱古旧遗迹,“探二水三山之名胜,搜六朝五季之遗闻”,自称“最大海水,最好家山。持节防堵,著屐游观。抚三尺剑以寄志,披一品衣而息肩”,于是写了一部《鸿雪因缘图记》,用图文的形式记述他的身世和经历。
“鸿雪”出自苏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麟庆自己作文记述经历,并请幕僚汪春泉和画家陈朗斋、汪惕斋画出,好像飞鸿踏在雪上,留下一些痕迹。他说这是“我之年谱,而别创一格”,这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年代,是把生活印记保留下来的唯一办法。现在我们对半亩园的认识,也是得益于《鸿雪因缘图记》对它的描绘。
笔者初识半亩园也是源自《鸿雪因缘图记》。且说笔者念高中时,常去附近的一间中国书店翻旧书。说“翻”并非谦虚,因为能看上眼的实在买不起。好在那里的店员不算势利,买与不买悉听尊便。一日,架上新摆出一部黄皮书:计三册,黄色护封,布面精装,蓝底金字,气息极好。此即前文所述《鸿雪因缘图记》———当然不是原刻,而是八十年代的影印本。笔者踌躇再三,倾半月口粮,将书收入寒斋。《图记》中有数篇描绘了半亩园的形状,笔者不禁感叹北京竟有如此美妙的园林,次日便前往观看。这也算笔者和半亩园的一段因缘吧。
■一座园子———半亩园
河工的油水很大,这是尽人皆知的秘密。麟庆任江南河道总督近十年,其俸银以外的收入自然十分可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还在河督任上的麟庆买下了紫禁城东北、弓弦胡同里的一处宅院。此地本是清初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园子,相传李渔在贾府做幕僚时,垒石成山,引水作沼,设计建造了这座园林。后来逐渐荒芜,做过仓库,开过歌舞场。麟庆购得此园后,命大儿子崇实选良工修复,还绘图烫样,寄到江南,由麟庆一一过目,为每间厅堂命名。
半亩园以结构曲折、铺陈古雅见长,富丽而有书卷气。每处专陈一物,如“嫏嬛妙境”专藏书、“拜石轩”陈奇石、“永保尊彝之室”供鼎彝。园内装饰精妙,楹联亦磨石为之,甚至佛堂所供佛像也是唐铜魏石。半亩园正室名“云荫堂”,中设“流云槎”,用天然木根制成,为明代康对山旧物,上有赵寒山草篆“流云”二字。此物后相继为董其昌、陈继儒所有。半亩园建成后,“流云槎”的第四代主人阮元将其赠与麟庆(现存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近光阁”、“退思斋”、“玲珑池馆”、“潇湘小影”、“罨秀山房”等建筑。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河在桃北、崔镇决口,麟庆因未能事先防范,被革职。此后便在京赋闲游览,四年后亡故。民国时期,半亩园一度为顾维钧的秘书长瞿兑之(名宣颖)所有,改称“止园”。1947年,被天主教怀仁学会购得。1951年半亩园收归国有,八十年代初花园部分被拆除。
半亩园现仅存东路住宅部分,为两个跨院,皆四进。正门在黄米胡同9号,原为广亮大门,后加筑檐墙,改为如意门,两侧接八字影壁,对面有一座一字影壁,惜已被厕所遮挡。一进院北房为过厅,东侧有一二层绣楼。后三进的院门开在黄米胡同5号和7号。此院之西,另有一跨院,即黄米胡同13号。半亩园建筑做工精良,虽已沦为大杂院,但其中尚存的砖雕、木雕、门墩等建筑细部,雕刻细腻,内容丰富,皆为北京宅院中的精品。
学府往事
皇城根中法大学
学制独特综合性强
东皇城根北街有两座坐东朝西的建筑,北侧是面阔三间的硬山中式大门,紧邻其南侧的是一西式大楼。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其实是民国时期中法大学的所在地。1920年,陈毅因在法国参加学潮而被遣送回国,不久又因撰文抨击军阀被“礼送出川”。后经人介绍,陈毅入中法大学就读,并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中法大学相关历史
与中法大学有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那一年,为引导中国青年赴法留学,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发起了留法俭学会,并在西山碧云寺开办法文预备学校,即中法大学的雏形;之后又在法国成立华法教育会,并请蔡元培等人在巴黎的华工学校授课。随后的两三年间,有志青年纷纷投身其中,相继有近两千人赴法留学。可以这么讲,那些半工半读的预备班,就成了他们梦开始的地方。1920年6月,还被关在天津地检厅看守所的周恩来写诗给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几个月后,他自己也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1920年,李石曾等人利用庚子赔款,将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并正式改称中法大学。次年,中法大学海外部在法国里昂成立。1925年,中法大学迁址东皇城根北街上的清末理藩部所在地,大门、礼堂为中式风格,南侧沿街的三层西式大楼则是学校的教学楼。
日军占据北平后,中法大学因不肯屈从侵略者,先是被迫停办,之后南迁昆明。1946年10月,中法大学在北平复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法大学改称国立北京中法大学,老校长李麟玉仍任校长。但过了不到一年,中法大学的医学院和文学院就分别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合并;校部与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后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即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至此,中法大学曾充满着青春与梦想的历史正式结束,共计31年。
■校内各学院曾以法国名人命名
中法大学成立后的学制参照法国大学区的概念设置,包括文、理、医、社科等四所学院,附属中学、小学,另有研究所、疗养院、农林试验场等机构。据统计,中法大学共有35个附属单位,在当时的中国是一所学制独特的综合性大学。
这所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设在法国里昂的中法大学输送学生。中法大学的学习期为四年,学生在北京学习两年后,如成绩合格,则可以被选送到法国,继续学习后两年的课程,而不用再参加留学考试。
校内各学院曾一度以法国名人命名:社会科学院称孔德学院,文学院称服尔德学院;理学院和生物研究所则分别叫做居礼学院和陆谟克学院。被拿来命名的法国人,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大人物,如:孔德是有名的哲学家,社会学鼻祖;服尔德即伏尔泰,法国自由精神的象征与“思想之王”;陆谟克即拉马克,他在《动物学哲学》里提出进化学说的时候,达尔文甚至还没有出生。
■知名校友
中法大学的名气虽然没有北大、清华这两所国立大学认知度高,但我们从1929年出版的《北平中法大学职教员同学录》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当时响当当的学者,如文艺系主任周作人、国文讲师范文澜、金石学讲师马衡、哲学史讲师徐炳昶以及国文讲师台静农等等。当时的文牍员商鸿逵后来则成为了著名的清史专家。
教员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文学主任汪申。这位曾任北平市工务局长的教授,早年在巴黎学习建筑,归国后以设计师的身份主持中法大学的改建工程;因熟谙法文,又出任法国文学教授,后来还创办了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可谓一身多能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枢密院,元代,发现,保大坊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