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林白:历经淘洗而斑斓

编辑:汀滢 来源:文新传媒-文学报
 

林白推出长篇新作《致一九七五》

  “1975年对我而言是一个标志性年份,但它不是国家的或公共的。”林白说。那年上半年,她是广西北流小城里的学生,下半年,下乡插队,成为知青。身份的急剧转变对她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当三十年后的她返回老家时,故地的风景从时光中唤回了她的记忆。于是,历时两年,一个叫做“南流”的城市在她笔下逐渐成型。

  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林白的长篇新作《致一九七五》。不同于以往的语言风格,颇具实验性质的文体形式,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这是关于时间、关于青春、关于人的命运、关于自由的百感交集的一本书。”对新书,林白如是说。

  1997年9月,林白开始动笔写一本心中酝酿已久的书。写的时候是用单位写便条的小信纸,手写,每写六七十页就用针线缝起来,一共订了十一本,最后一本是用二百四十格的稿纸的反面写的,册末注明“一九九八年七月三日中午十二点半,未完成”。

  那是她第一次写了十几万字却未能完成的小说,“心里觉得是写废了,对将来能否捡起来完全没有底”。而这个“未完成”,一直到2005年才接续上。那年8月,林白回到家乡,在南宁开往北流的高速公路上,“天上飘起了小雨,两旁的红色泥土越来越鲜艳,农田、树木、房屋和水塘,也在雨中飘动起来”,这情景与她1998年回家那次完全相同。感觉瞬间复活。回到北京后,她找出11本草稿重新开始写,直到2007年9月完成。

  《致一九七五》分《时光》、《在六感那边》上下两部。这部由宁静的乡村日常生活和一个人的内心狂想组成的小说,明显缺乏那个时代特有的鲜明烙印,甚至在回忆往昔时透露出些温情的意味。“我的天性不适合做一个冰冷的解剖者,人生来是苦难的血肉之躯,很难不带有温度。”林白表示。

  时间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上部而言。“与其说是写人,不如说是在写时光”,这部分以回忆录的方式写成的文字,某种程度上带有作家个人自传性质“像里面街道的名字都是真实的”。在少女李飘扬的眼睛里,130多个人物随着时光向四面八方洇开去:“就像前面是很长很长的屏风,后面有一组一组的人物走过去……”

  “回忆是林白最善于展示才能的领域。仿佛仅仅在纸上随意挥了挥笔,一个叙述开始轻盈地滑行。”评论家南帆说。林白自己也表示,这部分的写作十分顺利,几乎一气呵成。但写完之后,她又对文字与记忆、当年真实之间的距离,产生了怀疑,“我看当年的日记,和当年的同学说起,似乎又不是这样的”。

  如果说上部描写的是通过回忆获得灵魂的往日生活,下部则充满了作家的狂想。“一只胎盘和一只公鸡从我的知青生涯缓缓升起”的开篇,即带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气息。会讲话的猪,会说话的植物,会走路的纺线,林白书写着一则带有解构、反讽意味的乡村童话,“后革命时代”里充满意味个人想象的乡村日常,或许正是她以为的“值得一过的生活”。

  从散文式的回忆录式书写,到知青的个人狂想,再到别章以农家视角表现多层次生活。林白的一九七五经过时间淘洗,显得如此色彩斑斓。而没有变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和九十年代的新写实小说,那这部作品是否就完成了她对自己的期待?“至少在斑驳这一点上,我是做到了。”林白说。

  《致一九七五》之后,林白又开始计划下一部作品。照例不肯透露新书创作状况的她,只是说,每次写完,都觉得不能再写了。但过一阵子,又觉得自己可以写了。“至于将来,希望像莱辛那样,能写到八十多岁吧。”林白笑言。(记者金莹)


关键字: 内容标签:淘洗,斑斓,历经,作家,代表,女性主义,林白,文学
下一篇:北方昆曲剧院隆重庆祝建院五十周年||上一篇:年度优秀童书全是国外引进 本土图书无一入选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