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文艺作品的鉴赏家和批评者,孙燕对作品的阅知是以一个开放、平实的心态去接近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并在不“先入为主”的条件下,对作品能够给人的精神意义与审美价值进行“打量”和观览。这既是比较准确地获知、认识文艺作品各种原生意义的方法,也是检验认知者文艺鉴赏功底的一个标尺。在《孙燕文艺评论集》中的60篇文艺批评文章,可以说几乎都是在这样一个阅知的价值判断下进行的,也就是孙燕自己以为的一种“鉴赏式批评”的投放和实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汪国真仿佛是“轻音乐”般的抒情诗曾风靡全国。与此同时,汪诗也受到了“现代派”诗人们的强力抵制和批评。孙燕并没有摇摆于这两者之间,也不盲从于任何一方,而是通过自身对汪诗平实、准确的阅知方法,来切实感受和认识汪诗给人的感染力、审美力,得出了生活的“美好”、内心的“祝愿”这样的鉴赏话语(《对年轻朋友的美好祝愿》)。这是需要些鉴赏勇气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肯定汪诗,就是不够“思想”和“艺术”。孙燕在鉴赏中和鉴赏后的率真、执著,独立自主,不惟势力,这在后来的《“土八路”从历史走向未来》《大海的颂歌》《弘扬古科技文化》《真正的文艺批评》《以忧患之思追寻民族魂魄》《生存智慧与穷人的胜利》《一掬清泪眷苍生》《真诚质朴的艺术最让人感动》等等批评文章中,都有着强烈、浓重的表现。显然,这样的率真执著、独立自主,是基于孙燕个人的鉴赏功底和阅知方法之上的,它不是被夸大的自信和拘泥于个人运思、认知的偏执。我们说,任何一位文艺批评家的阅知视野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达到对每一件作品都去阅知的程度,所以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一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关注。孙燕亦是如此。她对表现现实生活、表露民众感情和朴实清新、“忧愤深广”作品的喜爱,说明了她在文艺作品上的价值认知与判断标准;她对民族性强的、有着历史认识厚重感和富有传播科学文化意识作品的鉴赏、批评,说明了她认为的文艺作品在社会获知功能上应该有着的价值取向;她对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积极介绍和进行自己学识观点的介入,说明了她对文艺理论之于文艺创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理解和认识。这些,都对她平实、准确的作品阅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是这本评论集所蕴涵着的一个重要的文本意义。
在这60篇评论中和其后的20篇论文杂谈、20篇专家访谈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属于孙燕自己的理论深化和观点阐述,并且来得自然、朴实和道地。写于1998年的《名著改编电视剧的意义》一文,从优秀文化产品需要不断地得到社会传播的理论点出发,对名著改编为电视剧后而可以借助电视文化的影响来反促人们阅读名著的路径予以了高度赞赏,对传统文学与电视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揭示与阐述,科学、实际地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理论心得。孙燕对文艺评论历来就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她在《审美的主流批评与大众的非主流批评》的文章中,明确表示:好的文艺批评有两种,一是能够介入创作现状,对创作者主体与作品的提升、提高有价值意义,一是有针对性的、符合作品实际和能够推广优良文化产品的鉴赏式批评,这是文艺批评的基础;好的文艺批评应该是能够为文艺的蓬勃发展“鼓与呼”,文艺批评的本质和主流应是以促动文艺事业的不断繁荣为目的。这样的对文艺批评实质性的认识和文艺批评理念,在她2006年的《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个种类》一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般说来,人们都认为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是平行、互动的关系,但孙燕则把文艺评论纳入到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去而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真知灼见的理论表述。因为评论自然地成为创作中的一个种类,实际上既说明了评论的实质和功用,又揭示了创作不能脱离评论而评论必然贴近创作实际的天然关系。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艺批评,凸显,认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