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响应太平军入陕,陕甘回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与捻军并肩作战。清政府派大兵镇压,并未扑灭起义的烈火。于是,清政府任命“威望卓著、熟悉韬略”的左宗棠为陕甘总督、钦差大臣,集12省银饷、5个海关税银以及向洋行筹借的白银共5195万两,率军12万,对起义军进行大剿杀,所到之处“老弱妇女,亦颇不免”,“被祸之惨,实为天下之无!”起义军转战于陕甘青宁新数省,坚持十多年,最终归于失败。最后有残部3万余人,在白彦虎的带领下,由新疆败退到中俄边境,不得已于1877年冬天翻越海拔3800米高的多伦山,于12月27日到达俄境内楚河地区(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地区)。原来的3万余人只剩下3314人劫后余生,其余都在过雪山时因冻馁而毙命。沙俄政府倒也没有怎么为难他们,于是他们就在这古代的西域地区艰难地生活下来了。
现在,这些来自陕甘的回民自称回民、回回、老回回,中原人,但当地人称其为“东干人”。1942年,苏联政府将这么一个族群法定为“东干人”。为什么称“东干人”?一般的说法,“东干”即“东甘”,甘肃东边的意思,东干人就是甘肃东边来的人;还有人说“东甘”是“东岸”的意思,指的是黄河东岸;第三种说法,“东干”是突厥语Tun-gan的音译,“留下来的”的意思,操突厥语的人把中国西北回族称为东干人。
东干人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经过百年的繁衍生息,由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万人,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东干人分别生活在“营盘”、“米粮川”、“马三旗”等数个陕西村和甘肃村,他们顽强地保留着原有回民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他们还说着陕西官话。由于当初这些遭受压迫的农民大都不识汉字,到了中亚以后,汉字失传了。没有文字当然不行,于是有的人想用阿拉伯文、拉丁文作为书写工具,但都没有传开。后来,他们用38个斯拉夫字母拼写陕西方言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东干人文字。然而,百年来,这些东干人孤悬中亚,虽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中原的血脉之源,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过着封闭式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知道祖国飞速变化着的面貌。上世纪80年代,当东干人接待第一个来访的中国人时,他们问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左宗棠的人还在吗?”可见,这百年惊魂的梦魇仍在啮噬着他们的心!
现在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和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得很好,东干人和祖籍国的血脉连接起来了!人员来往不断,经济文化交流也呈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在文化方面,中国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会给东干文化输送新鲜血液。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东干人生活的地方,有个托克马克市,这地方就是古代的碎叶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的地方。东干人也明白,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他们翻译了几百首李白的诗,供人们学习。他们有一个愿望,就是建一座李白博物馆。好主意!这对加强东干人与祖籍国的历史联系,加强中国人民与中亚人民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无疑是一件好事。也许,我们文博界可以援之以手吧。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李白,博物馆,东干人想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