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既要好看又要赚钱 纪录片变脸走市场

编辑:秋痕 来源:四川日报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近日,大型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结束了在央视的第二轮播出,而片中精彩的解说词仍令人回味。

  《复兴之路》由《大国崛起》的原班人马创作而成,在某知名论坛上,以该片为主题的帖子已超过百万。这部没有经过大规模宣传的历史纪录片,赢得了各阶层观众的好评。无独有偶,创造了纪录片票房奇迹的《圆明园》也凭借出色的内在品质和市场表现,成为刚刚落幕的第九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奖的最大赢家。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纪录片的全新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已经突显,优秀纪录片不但具备“意义”,还要成为畅销商品。即“由知识性向思想性过渡,既好看又深刻,同时受到市场欢迎”。关注事件细节

  纪录片的脸在悄悄变

  去年,央视二套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9个西方强国的兴衰过程,引起强烈反响。紧接着,《复兴之路》在央视一套首播后又相继在二套重播,不少网站还专门开辟“复兴论坛”,以《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的主题内容为话题,引导网民辨析、思考世界大国兴衰,对当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思考和讨论。

  对于这种面对“宏大”角度的纵深,资深纪录片专家、云南电视台副台长褚嘉骅的最大感受是,“过去大家只喜欢提问题,却不关注社会问题存在的细节,如今不少作品开始弥补这些不足”。他告诉记者,近两年,不少“大事件”开始脱颖而出,除了史诗类题材,对人类的发展历程、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等主题的关注,不但故事充分,也让人回味无穷。

  他举例说,获得“金熊猫”最佳长纪录片奖的《迁徙的人》,就将镜头对准全国一亿四千万农民工春节期间一次次由南到北,再由北到南的“大迁徙”,“折射出中国经济的腾飞,引导人们对他们的理解、关心、爱护,肯定他们的贡献和才能”。这部片子花了10年时间跟踪拍摄,影片结尾也让人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一些以温情、人性等为主题的纪录片也广受好评。通过一位医生的角度,反映阿富汗战争后,地雷给当地人民所带来灾难的丹麦作品《意大利医生》;表现乡村老人如何快乐生活的俄罗斯作品《祖母》;导演在遭遇车祸康复之后,重新把人生经历记录下来,反映社会和朋友给予他生命关怀的加拿大作品《脑部受损》……在这些第九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的获奖纪录片中,不论是战争题材还是反映健康阳光的生活题材,都让人感受到,以前比较“吃香”的注重画面、剪辑等形式化的纪录片已经成为过去时态,“过分重视形式,只会在创作中忽略真实性,而真正感人的纪录片不是借助于剪辑手法,而是因为内容的充实”。

  百姓爱看才有戏

  不再纠结虚无主义

  人文纪录片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告诉记者,“过去的纪录片过于精英化,过于学术化,在国际上容易获奖,但在国内不容易获得老百姓的青睐,这些都随着观念的改变而有所突破”。而这种突破,在他看来是一个巨大的“意识革命”,“纪录片不能够只给圈内人看,也不能够只到国外个别电影节获个奖,还得让老百姓看,看懂,而后喜欢它,才能有戏。”去年,与《夜宴》、《宝贝计划》等大片同步上映的《圆明园》,取得了近千万元的票房佳绩,创造了纪录片票房的神话。众望所归之下,《圆明园》不但斩获第九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的人文类纪录片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同天还在苏州摘得“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金熊猫”的评委会对该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圆明园》以高科技手段和真实再现的方法,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影像风格华丽,叙事技巧娴熟,具有浓郁的史诗风采。

  张同道表示,现在占据主流位置的纪录片就应该是商业纪录片,虽然一提“商业”很多人有误区,觉得只是卖钱,但是,“商业纪录片是高品质的纪录片,否则怎么卖得出去呢?所以,观念也该灵活一下,不然艺术都把观众赶走了,谁来支撑这个行当呢?”《大国崛起》的“追看者”陈矗告诉记者,《复兴之路》沿用了《大国崛起》夹叙夹议的叙述手法,简练、直白、概括性强,并带有诗意的旁白娓娓道来,再加以中外学者观点鲜明的点评,很容易让人理解并引起共鸣。而且“画面富有冲击力,既有实地拍摄,又有电脑特效,还有影视剧画面的节选,既真实还原了一个多世纪前的世界面貌,很好地用视听效果配合了解说词,又让人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这与那种高高

  在上、纯学术的纪录片完全不一样。”

  技术不是问题

  应思考发展前景

  “中国纪录片水准在快速提高”,业内人士显得十分乐观,中国纪录片人的素质和制作水准跟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当然,相比优秀的外国作品,国内作品在观念、题材选择及国际规则上都还存在弱点,如何缩小差距,业内人士一一支招。

  不少外国纪录片导演评价中国纪录片的技术水准已达到国际水平,对此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薛继军表示认同,但同时强调,国内纪录片以前一直在讲技术差距,今后不应再检讨技术问题了,而要好好思考,“如何让优秀的作品为非华语背景的人更多的了解,如何让好的作品让更多的观众看到”。

  至于题材的选择,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顾问卢子贵建议,像《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这类作品,不是每个电视台和制作公司都可以承担。因此,资金不充足的地方台可以先从拍短片开始,花费不大但也可以做得很精致。除此之外,本土的题材也应该关注,“不要老套地停留在动物、植物上,要有更深一些的思考”。

  来自美国的资深纪录片人杰瑞·沃德则表示,希望中国能多培养学生出作品,“学生作品需要我们关注,无论他们的题材是什么,应从小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想像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又要,纪录片,既要,变脸,好看,赚钱,市场
下一篇:千余部电影青岛聚首 搭建自由“大超市”||上一篇:走进非洲 旅游文化节将举办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