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五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开幕。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作为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学者,为本次研讨会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讲座。几百位来自海内外的华文教育学者聆听了这场讲座,并和易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我们怎样看文化,我们怎样看历史》。易教授首先向听众剖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源于周文化,根本精神是忧患意识,即理性精神,和乐感意识,即感性精神。易中天以大家熟知的古语和故事解释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如古人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毛主席坚持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居安思危,都是中国人忧患意识的体现。但忧不可无止,相对的中国文化还有一大精髓就是乐感意识。讲到这时,易教授特别点出了乐感意识之于教育者的意义。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自己得到快乐、让学生得到快乐,是每一个教育者应遵循的基本道理。在此,易教授也批评了当下一些父母,一味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休息的行为。易教授说:“母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看孩子快不快乐。”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侨提出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古老的文化已经消失,中国文化是否正经历一个重塑阶段。易教授表示,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承传并没有中断,只是改头换面了。中国敞开大门面向世界,必定会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但是上层文化的缺失可以到民间去寻找。而且中国文化本来就有杂烩的性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火锅和饺子就是这种性质的最好写照。易教授也表示,当然中国文化现在也正在寻找自己的核心价值,从传统中去寻找。
两个小时的讲座还不足以完全阐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易教授的分析却使人受益匪浅,得到了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桑雯)
关键字: 内容标签:青岛,畅谈,工作者,中国历史文化,易中天,交流,华教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