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广受各方关注 中南海智囊:我可不是通天的

编辑:Jina 来源:星岛环球网
 
中共最高决策层建立集体学习制度,在新中国史上还是首次。有幸被选拔进入中南海讲课的知识精英,通常都是各领域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红墙学者”,他们的言论和身份也受到了各方的关注、追踪和解读。不过,一些走进中南海的学者却抱怨常有上访无门的人找上门,以为他们可助其申冤,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种“通天本事”。

  《大公报》报道,以中共智囊、给中央领导人讲课为卖点,介绍这些学者的书籍多达数十种,而且一面市就被抢购一空,也成为了盗版商的目标。据悉,《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中南海新智囊》、《中南海历史文化讲座──著名学者与中央高层讨论的问题》、《中南海大讲堂》等书籍在各大图书市场均取得不错销量,不少还登上了销售排行榜的前几名。

  中央党校教授卢先福透露:“人们以为我们有通天的本事,在地方演讲时,常常有上访无门的人找上门,认为我们就是中央来的,就把一堆投诉材料给我。”他说:“我可不是通天的,只有尽可能转交有关部门办理。”

  北京大学教授黄宗良也有类似遭遇,他到地方调研宣讲,真有人认为只要是进中南海的专家,必然和中央领导人有非一般关系,可助他们解决冤屈不平之事。其实这些信访材料到了专家手里,他们也只有转交相关部门。据传,也有一些学者热衷帮助群众处理信访材料,并通过各种渠道向上级反映,结果一年就接到数百份材料。

  不过,对于走进中南海的专家来说,也有一些实在的好处。五年来,各地、各级党政部门也随中共中央政治局建立了集体学习制度,请这些专家讲课的邀请络绎不绝。

  有关人士表示,讲课通常以经济学家和法学专家所收取的劳务费用最高,有的多达数万,而其它领域的学者则多在三千元一场左右。一旦进过中南海,除了地方邀请讲课激增,学者所收到的劳务费用也会上涨。比如政治学领域的专家,如到外地宣讲,不仅交通、食宿会有很好的照顾,两小时的一节课,地方政府一般都会拿出五千元至上万元以示感谢。

  当然,现在学者型官员逐渐增多,也有不少官员已经“学位化”、“海归化”了,可见官员知识化和专业化是一个趋势。比如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不仅其民主党派身份引人关注,他从同济大学校长走进科技部,也是学者转变成官员的一个例子;另外卫生部部长陈竺,本身也是卫生领域的顶尖专家。此外,又有退休官员到各学术机构任职,如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出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职等,这都是现代知识型社会的应有之意。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南海,智囊,通天,各方,广受,我可不是,关注
下一篇:中国公民申请赴英签证25日起需留十指指纹||上一篇:网友票选五年热词:“和谐”居首位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