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皇帝圣旨朱批数字化 清史工程档案组组长邹爱莲(1)

编辑:秋痕 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鼠标,输入检索词,清朝皇帝笔蘸朱砂批过的绝密文件(朱批奏折)立即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伴随着《清史》纂修的启动,数百万件清代中央政府秘档,开始陆续走出深藏它们的“金匮”和龙柜,经过扫描或拍照,原样进入清史工程的数字资源总库。同时被“数字化”保存的,还有清代地方衙门的近百万件档案。纂修清史的专家学者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多人同时查阅同一份档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组组长邹爱莲说,档案是修史的基础。为了撰修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国家清史巨著,让《清史》编纂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对清代档案进行调研、整理、翻译,进行数字化保存,并从中精选部分出版图书,一直是7年来与《清史》编纂同时进行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1清朝留下的档案多达2000多万件

    1927年,536卷本的《清史稿》大致完稿,先后有100多名清朝遗老参与,他们在政局动荡、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编纂了14年,但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民间,都不认可这部史稿为“正史”。除了其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观点外,当时清朝档案尚未清理,修史者没能利用原始档案,导致其中的史实错误百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上个世纪60年代,有台北学者鉴于《清史稿》错误太多,曾重修《清史》8册,也终因台北存的清代档案数量有限,这部《清史》仍然没有被承认。

    曾担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馆长的邹爱莲说,在我国现存于世的历朝历代档案中,清代档案是最多的,共有2000多万件。其中地方档案约1000万件,存放在各地;中央级皇家档案1000多万件,主要保存在一史馆。这不仅因为清代历史距今未远,更由于清政府有着严格规范的档案文书管理制度,对公文的使用范围和等级,文书的拟写、进呈、运转、批办的形式,都有具体规定。为防止官员篡改档案,假传圣旨,还规定公文须抄录副本另行收藏,朱批奏折须缴回。

    邹爱莲说,清代档案可谓“数量大、内容广、文种多”,虽然其中有些可能被人篡改过,但绝大多数都是真实可信的,对于研究清史,具有任何资料都不能比拟的价值和作用。无论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还是文化、艺术、气象、水利、地震,以至膳单、脉案、药方、服饰,都是一笔无与伦比的珍贵文化遗产。她说,7年来的档案整理以围绕清史编纂主体工程的需要为主,有关皇帝的起居注、膳单和穿戴档,脉案及药底簿,还有宫中的戏单、猫狗等宠物的名单喂食等一些内容,这次整理都不包括在内。

     2每件档案都是精美的书法艺术品

    “此话断不可以让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这是康熙皇帝在奏折上朱批、吓唬官员的一段话,可见当时奏折之“绝密”。最初奏折只限于皇帝的个别亲信秘密报送,他们受皇帝指派,去私下打听、核实各种情况,然后用奏折向皇帝秘密报告。邹爱莲说,清史工程立项整理的《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共104万余件,如今均已输入数字化库。

    记者在清史工程办公室的电脑上看到,朱批奏折一般写在黄色竹纸上,上面常批着“小心、小心,切不可让人知道”、“知道了”等朱红色字样。邹爱莲说,从雍正朝起,奏折使用人员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乾隆年间,奏折已成为各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公文,它与来自传闻或事后追记的文献完全不同,史料价值极高。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史,朱批,圣旨,数字化,皇帝,档案,工程,组组长,邹爱莲清史 朱批 圣旨 数字化 皇帝 档案 工程 组组长 邹爱莲
下一篇:图:甘肃积石山办国学诵读大赛 弘扬传统文化||上一篇:“古岩画与新时尚”文化发展论坛在银川举行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