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或题本的外观很吸引人。它们虽然有薄有厚,但大小尺寸、格式都完全一样,如日常奏报公事的题本,每页只写6行,每行18字,遇皇帝、天、地等尊称抬头2个字,全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毛笔字写成。皇帝“朱批”毛笔字大多也很工整,只有乾隆皇帝的字常常龙飞凤舞。雍正皇帝批一个折子动辄数十字甚至数百字,显示出他工作的勤勉。题本上官员、官府的印章也刻得很精美。邹爱莲说:“可以说,每份清宫档案都是一件精美的书法艺术品。那时候,字写得不好是不可能当官的。”
3八国联军侵华国耻密档总集出版
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在北京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最屈辱的八国联军入侵事件。当时紫禁城及清宫各处到底损毁、丢失了多少物品?慈禧携光绪西逃的1年零4个月是怎么过来的?4.5亿两白银赔款从哪里筹集?2003年7月,清史工程的《档案丛刊》影印出版了《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第一次翔实系统地披露了八国联军悍然侵华的全部过程。其中大部分档案为首次公布。
与以往公布的史料相比,这部18册的《档案汇编》第一次从清政府的角度审视这次事变,主要集中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枪口下的应对措施,以及战后竭力搜刮以偿付庚子赔款的情况。里面不仅有北京损毁、丢失物品的详细记录,还有洋兵撤后各地清查损毁及丢失物品的情况;有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最后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全部经过;以及清政府如何将赔款摊派给各省,割付各国的具体数额与经过等。慈禧和光绪西逃,过去人们只是从清人文集中了解到他们的狼狈情形,而从《汇编》所辑档案中,可看到他们从准备西逃、途中日常生活及经费开销,到回銮迎驾的种种细节;更能看到当时中国西部的社会经济状况。
邹爱莲说,清史《档案丛刊》计划出版19项近14万件、共约411册档案。目前已出版6种111册。最早出版的《清宫热河档案》影印18册,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常去住的地方,从档案中,可了解康熙以后9位皇帝在那里批阅奏章、颁布谕旨诏令、考录提拔官吏、赏赐蒙古王公贵族、接见宗教领袖和外国使节的详细情况。《清代中南海档案》影印30册,不仅收录了清代许多与中南海相关的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档案,还有中南海形成过程、修建管理、陈设收藏的详情档案。
另外已出版的《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其中绝大部分档案也是第一次公布。清代从光绪五年(1879年)开设电报,此后电报通常被用于紧急的重大事件,中法和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中外勘界交涉、秘密镇压革命党等,电报档中都有记录。在清政府的军机处立档留下的电报总量达4万件,时间起自光绪10年,此次全部整理后影印40册出版。
4满蒙藏文档案翻译量达上千万字
清史档案整理,一个艰巨的任务是翻译数以百万件计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尤其是其中的满文档案。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清朝大量内政外交的公文、文献,都用满文书写;尤其是清前期,满文档案占了很大部分。在一史馆藏中,满文档案在200万件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宫廷事务、民族事务、天文地理、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也许,诸多清宫疑案的答案,就隐藏在这些满文档案当中。
满文档案的整理早在80多年前、一史馆的前身----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成立后不久就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在进行。但是,满档的翻译始终是个难题。满族人入主中原后,文化习俗逐渐被汉化,到今天,懂满语的人已经微乎其微,能胜任满文档案翻译的人才,今天全国不过几十人。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一史馆通过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及自己开办培训班,先后培养了30来名满文人才。并陆续翻译出版了《清代中俄关系档案》《盛京满文原档》《郑成功收复台湾档案史料》等满文档案史料十数种。清史工程启动后,一史馆的满文档案整理和翻译工作进一步加快。
地方珍贵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利用,也是清史工程的重要项目,它们当中不少是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如清代西藏地方档案立项进行整理翻译的有1600件、100万字,是目前为止西藏档案翻译的最大项目。还有收藏在内蒙古、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文、满文档案。目前共有5个地方少数民族文字的档案立项翻译,约700万字,除全部数字化外,还将选择部分出版。
5档案补史、勘误已见初步成效
清代档案整理对清史纂修产生的作用可谓立竿见影,正在不断显现。邹爱莲从“补史”和“勘误”两个方面,介绍了清史档案利用的成效。
补史方面,档案为清史新增卷章提供了基本史事框架和依据。新撰清史的纪、志、传、表都比清史稿内容有很大变化,并增加了一些新卷目。如新增重要典志《灾赈志》,三分之二的内容就来自从一史馆所藏选辑的《清代灾赈档案史料汇编》,乾隆以后几乎每一次重大灾害,都可以从中找到官方反应;多次赈灾资金的来源,赈灾发放的规模、数量,都有十分详细的数据。
又如新清史中的《中外约章表》、《清帝世系表皇子宗室封爵表皇女表》等,分别是以清代条约档案、玉牒、礼科题本、外交档等补做和重做的。
过去无法系统查找的档案在数据库中查起来容易了。典志组专家林乾过去一直想把清代的讼师案件档案查全,却因档案太多太分散难以做到。自从奏折上了网,很短时间他就查到了上百个案件。
整理后的清代档案对传记撰修的帮助更大。在数据库中,只要用传主名字搜索,很快就能把与他相关的档案查准查全。如“钱度传”,钱度是乾隆朝有名的贪官,但他的生年没有记载,录副奏折中一份档案内容可以推算他的生年,还有钱度对自己案情的招供。又如“昭梿传”,昭梿是嘉庆朝宗室亲贵,《清史稿》中对他为什么被革爵,记述极其简略,但在这次整理的奏折中,对他两次获罪有详细记载。
档案还勘正了不少清史稿及以往文献中的时间、史实讹误。如康熙年间川陕总督博霁死的时间,各种文献都记载10月5日,满文档案却明确记载,早在几个月前,博霁的灵柩已运往京城。类似依靠档案推翻原有文献记载的事例比比皆是。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史,朱批,圣旨,数字化,皇帝,档案,工程,组组长,邹爱莲清史 朱批 圣旨 数字化 皇帝 档案 工程 组组长 邹爱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