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于右任书法作品去向之谜(1)

编辑:Jina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连日来,一代书法名家于右任的122件书法作品的去向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于右任的600多幅书法作品怎么会到卓敬亭、卓登父子手里?其中的122件又为什么被捐赠给咸阳市政协?这些作品现在怎么样?
无偿捐赠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
记者日前采访了于右任书法作品捐赠者卓登。据他介绍,其父卓敬亭和于右任是咸阳老乡,1926年成为于右任的副官,1930年于右任在南京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时,卓敬亭又跟到南京。于右任特别信任卓敬亭,卓登现在还保存着于右任给卓敬亭签发的一份委任状,“兹派卓敬亭为本院办事员”。
卓敬亭跟随于右任近20年。平时,于右任写书法时,遇到不满意的作品,就让卓敬亭扔掉,但卓舍不得扔,而是保存起来。就这样,积攒了大量于右任书法真迹。当年,卓敬亭在南京于公馆工作,将老母亲从陕西泾阳接到南京。1944年,卓母在日军轰炸时惨死,这对他打击很大,于是他告别于右任,回到泾阳老家。临别时,于右任赠予其一些书法作品。
卓登说,此后每年农历六月六,父亲都将所藏的于右任书法拿出来晒太阳,记忆中当时家里藏了大大小小600多幅于右任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一部分被卓敬亭送人,而更大一部分在“文革”期间被抄家抄走。1966年,卓敬亭去世前,叮嘱儿子卓登保存好于右任的书法。
1986年,卓登见到了当时咸阳市政协秘书长、咸阳市祖国统一委员会主任路桦。路看到这些宝贝后,十分惊喜和震惊,就希望卓把这些宝贝捐给国家。经过协商,卓登自愿将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1件笔筒无偿捐赠给咸阳市政协,并写有捐赠简明登记单。
此后,咸阳市政协出面协调,解决了卓登一家五口的农转非问题,并将卓登增补为咸阳市政协委员。
收藏家、咸阳市艺术馆退休干部、《书画家》副主编姜德华,曾亲眼目睹卓登捐赠给咸阳市政协的于右任作品。姜德华说,在这批书法作品中,有于右任写的中堂、楹联、条幅、册页以及额匾等。那些作品大多是于右任在抗战前夕写的,其中的《千字文》尤为珍贵。于老一生忙碌,很少写《千字文》,物以稀为贵,捐赠给咸阳市政协的《千字文》现在估价至少300万元。
艺术珍品陷于无序流动
“卓登当年确实捐出了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装裱后存满了5箱。上世纪90年代初,这5箱书法手迹被三原县有关方面借到深圳展出。”当年负责这批书法手迹保管工作的咸阳市政协的赵素娥,透露了于右任书法的去向。咸阳市有关方面的调查及存放在该市档案局的文档显示,1991年,陕西省政协、咸阳市政协、三原县政协三级政协曾合办于右任书法深圳、福州沿海巡展。巡展后,卓登捐赠的书法作品下落不明。
时任三原县委副县级顾问、“征集组”负责人之一的崔德志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展览在深圳、福州等地办了一段时间,除了咸阳方面提供的于右任书法外,组委会还在北京、上海以及杭州等地征集了于右任书法。展览举办前,崔德志曾向咸阳市政协提出经费事宜,但时任咸阳市政协主席沈树森对他讲,先办事,回头给10万元经费。崔德志最终“到处借钱欠账”,把展览搞了下来。崔德志说,展览结束后,他曾多次致信咸阳市政协,“让他们把账一还,把东西(指于右任书法)拿走。”但“没有得到回应”。此事就拖了下来,一拖就是10年。展览结束后,部分作品交由三人保管,即三原县委组织部计姓工作人员、博物馆的康副馆长和县委统战部的张姓工作人员。崔还表示,自己所保存的32幅44件于右任作品已于2000年前后转交三原县博物馆收藏。对于卓登捐出的17件于右任《千字文》,就一直保存在张姓工作人员家中。在三原县委办公室,那位张姓工作人员的家人拿来了裱糊完好的17件《千字文》,一同前往的卓登打开后不禁哭出声来:“24年没见这东西了……对,就是,这就是我捐出去的《千字文》,绝对没错……”
而在三原县博物馆所藏于右任真迹有69幅计101件,该馆《藏品分类账》上面清晰地登记着从总登记号2344到2375,总计有32幅44件,是崔德志交来的。
对此,崔德志说,他把保管的于右任书法都交给博物馆,但“并不全是咸阳市政协的那些,还有从外地收集的一些”,也就是说,44件移交的书法中,不全是卓登捐赠的。而其他一些于右任书法,“可能有的在档案局”,还有一部分由于“保管条件所限,被挪到工作人员家里了”。
至此,于右任书法作品流失之谜似乎真相大白了,然而,卓登所捐赠的122件作品,至少还有60余件下落不明,它们流失到哪里去了?对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真迹被官员私分的说法,还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调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作品,之谜,去向,于右任书法作品 之谜 去向 于右任
下一篇:南京祖堂山神秘大墓主人是郑和副手太监洪保||上一篇:创造诗意不故作高深 新版红楼以青春名义出发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