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公里的“丈量”
◎杨招君
2006年,国家文物局开始实施“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力求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历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在此基础上将建立长城文物档案,编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长城重点地段进行抢救保护。长城资源调查是“长城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基础,计划分为明长城调查、秦汉长城调查、其他时代长城调查三个阶段,将于2010年完成。
2007年至2008年,明长城资源调查先后在北京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通过调查,获得了包括文字、照片、录像以及测绘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成果,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第一次全面掌握了明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现存状况,调查内容实现了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性调查要求。
二是精确量测出明长城的具体位置和长度,人们有史以来首次知道了明长城的精确长度。明长城东端起点位于东经124°30′56.70″,北纬40°13′19.10″,明代隶属于辽东镇,现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虎山乡。西端起点位于东经98°12′1.1″,北纬39°44′36.32″,明代隶属甘肃镇肃州卫,现位于嘉峪关市。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的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
已调查认定关堡1176座,烽火台5723座,马面3357座,敌台7062座,其他相关遗存1026处。
另外,通过本次调查还新发现了一批长城遗迹,据初步统计新发现达498处,纠正了过去一些错误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城建筑及其历史沿革的认识。
明长城资源调查建立了文物部门为主、文物与测绘部门跨学科合作的工作模式,成立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组织领导机构。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专业技术工作平台,组建了长城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小组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项目组。
文物和测绘部门跨学科合作采取“文物部门定性、测绘部门定量”的工作方法,并实行标准化操作。文物部门将相关的规范标准编印成《明长城资源调查手册》,测绘部门制定了《明长城测量项目技术规定》等技术规范文件,指导明长城测量。
明长城沿线10省(区、市)坚持“省级组队、全员培训”的原则,共组建了51个调查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448名。调查工作开始前,以河北、甘肃作为调查试点,摸索经验;举办了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培训将室内授课和野外实习相结合。各调查队克服了调查中遇到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调查总行程超过60万公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明长城资源田野调查的结束及其长度量测完成后,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汇总;建立明长城“四有”档案;编辑、出版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建立明长城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启动秦汉以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田野调查工作。
(作者为国家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项目副组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长城,丈量,千米,8851.8长城 丈量 千米 8851.8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