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个文艺机构成立了60年,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它对这个城市的文艺工作者又带来了什么?我想不出用什么华丽的语言去赞美上海市文联,但我想到了一句话,就是60年的上海市文联,它传承了上海文艺精神的薪火。
1950年7月24日至29日,第一届上海文代会在乍浦路341号的上海解放剧场召开,开幕那天,陈毅、潘汉年、刘长胜、刘晓、冯雪峰、夏衍、梅兰芳、周信芳、熊佛西等同志出席,这是上海文艺界最优秀人才的一次大聚集,也是文艺界决心为新中国建设而开始新长征的一次团结出发,从此,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有了一个正式的“家”,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了一个可以享受创作温馨的地方。在这里,艺术家不仅可以经常切磋创作问题、交流为人民服务的体会,而且还可以在“娘家”尽情地倾诉,感受阳光和温暖。
什么是“上海文艺精神”?这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共产党领导下,为革命事业无私地勇于牺牲,为国家的发展努力奋斗,为社会大众尽情捧献优秀作品,为上海的城市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直至建国初,上海的文艺界地位曾有中国“半壁江山”之誉,为革命理想奋斗,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服务、为社会大众奉献,始终是广大上海文艺工作者的风貌和雄姿。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在这里不仅诞生了代表民族精神的《国歌》,也诞生了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翻译、美术、书法等许多门类的大量优秀作品。即使经过“文革”动乱,队伍也没垮,当市文联的工作恢复后,上海文艺界又很快聚集在大旗帜下,继续迈开发展的步伐,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上海市文联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传承了上海开埠以来文艺界不断创新的精神,传承了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左联”时期开创的奋斗精神,传承了上海文艺界注重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精神,成为上海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翼。而一届一届的市文联领导机构,始终高擎“上海文艺精神”的薪火,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勇向前。
就我的体会,上海市文联机构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家”,还是一个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市文联的各个协会、刊物,总是热情地培养、推出、扶植、宣传、激励文艺新秀,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创造创作条件、为他们的作品举办各种研讨活动、在各种传媒上宣传、推介他们,现在活跃在上海各文艺岗位上的大批名家,可以说都享受过上海市文联扶植、推介的雨露滋润,所以,每个艺术家都把市文联当成自己的家,每个艺术家都对上海市文联充满感激之情。市文联还是驻会的机矣工作人员成长的摇篮,一批从学校毕业的稚嫩青年和从企事业单位调入的年轻干部,经过在这里被熏陶、受教育、经磨练,纷纷成为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中就有曾获过国家级电视剧大奖的剧作家姚扣根教授,文艺评论家唐明生、邹平、胡晓军,曾荣获全国摄影金奖的摄影家祖忠人、画评家卢金德、京剧专家柴俊为等,这些人都是我亲眼看着他们在文联奋起和成熟的。至于我个人,也在文联大院内增长了见识,获得了知识,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在我的心灵深处,铭刻了对市文联的崇敬和感恩。
祝愿走过60年辉煌的上海市文联活力长在,再铸辉煌!(作者:陈云发)
关键字: 内容标签:薪火,传承,精神,上海文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