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戏曲人太“淡定”? “传承文化”莫成包袱

编辑:秋痕 来源:新民晚报
 
又近年底,国内娱乐市场一片繁荣。电影《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争抢贺岁档;青春励志喜剧《把他做掉》、爆笑喜剧《不作你,作谁?》、贺岁喜剧《寻人启事》等舞台剧争相吆喝;王菲、张学友、费玉清、周杰伦等大牌歌星不遗余力地推出光艳夺目的演唱会;理查德·克莱德曼2011新年音乐会、保罗·莫里亚上海新年音乐会等迎新音乐会扎堆亮相,都争先恐后地拼抢这个一年中最“优质”的档期。然而,不少对戏曲艺术情有独钟的观众反观京、昆、越、沪等几大剧种,发现曾经有演“封箱戏”旧俗的戏曲市场却是一片“淡定”。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少有院团对新年、春节的档期有特别的兴趣。如果说唱不唱“封箱戏”、抢不抢贺岁档只是一个“细节”,那么透出的却是戏曲界的部分经营者对演出市场缺乏足够的敏感和拼抢意识。
“市场因素”难占优势
一位圈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封箱戏”从演出市场来讲是“有空间”的,只不过要看院团方面有没有这个意识了。而从记者采访的结果来看,有这个意识的院团显然不多。如果据此就说戏曲院团不重视演出市场那是不公平的,只不过在权衡各个方面的时候,“市场”这个因素并不占优势。上海京剧院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时近年底各种“指令性”的演出比较多,到底有哪些演员可以参加新年档的演出现在很难确定,所以要搞大反串之类的热闹“封箱戏”难度比较大。而即便没有“指令性”演出,从各院团近年来创排的新剧目来看,奔着获奖而去的戏也明显多过走市场的戏,“市场”这个因素很多时候显得有些弱势。
“传承文化”莫成包袱
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表示,戏曲演出主要是“传播一种传统文化,不完全是卖钱来养活自己”。这恐怕是戏曲圈内人士一种普遍的看法。虽然现在梨园弟子们都怀有一颗“高雅的心”,但平心而论,上海昆剧团这两年在戏曲演出市场上表现不俗,从全本《长生殿》到“放下身段”的民俗节庆的系列演出,都颇见策划的良苦用心。张军、谷好好、沈昳丽、赵志刚、李胜素等戏曲明星受大众追捧,也证明了“传承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戏曲赢得市场份额的包袱,相反应该成为戏曲与其他娱乐样式抗衡时一个重要的“加分”因素。其实现在的“高雅艺术”“传统文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曾是时尚的娱乐品种,就是在离现在不算很遥远的上世纪80年代,戏曲演出市场也相当红火。而如今戏曲还是那个戏曲,戏曲人完全不必担忧市场的融入会改变它的文化含量。文化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通俗的形式走向市场、走向大众。
“小众艺术”亦能出众
不可否认,戏曲已经从当年的大众娱乐样式变成了今天的“小众艺术”“边缘艺术”,不过小众化或边缘化并不应该成为戏曲与市场“渐行渐远”的一个理由。而花几十万元排一出戏、演几场就压箱底,这样的非市场化行为也不是用“小众艺术”可以来解释得通的。在依然“大众”的流行乐坛,像萨顶顶、陈绮贞、苏打绿、王若琳等“小众歌手”日渐吃香,虽然无法与动辄在可容纳数万人的体育场开演唱会的“巨星”相提并论,却稳稳地吸引了一批自己的忠实歌迷,占有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在当下的娱乐市场中,戏曲虽然不可能再大红大紫,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在演出市场上生存的空间。诞生于民间、如今已荣登高雅艺术殿堂的戏曲如何破除束缚,认认真真把自己当作一种有特色的小众娱乐样式来“经营”,恐怕是戏曲界应该考虑的一个课题。
记者 王剑虹 张晓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戏曲,传承,包袱,文化
下一篇:“文学青年”爱扎堆儿||上一篇:“鬼吹灯”所有未解之谜大起底(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