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因素”难占优势
一位圈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封箱戏”从演出市场来讲是“有空间”的,只不过要看院团方面有没有这个意识了。而从记者采访的结果来看,有这个意识的院团显然不多。如果据此就说戏曲院团不重视演出市场那是不公平的,只不过在权衡各个方面的时候,“市场”这个因素并不占优势。上海京剧院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时近年底各种“指令性”的演出比较多,到底有哪些演员可以参加新年档的演出现在很难确定,所以要搞大反串之类的热闹“封箱戏”难度比较大。而即便没有“指令性”演出,从各院团近年来创排的新剧目来看,奔着获奖而去的戏也明显多过走市场的戏,“市场”这个因素很多时候显得有些弱势。
“传承文化”莫成包袱
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表示,戏曲演出主要是“传播一种传统文化,不完全是卖钱来养活自己”。这恐怕是戏曲圈内人士一种普遍的看法。虽然现在梨园弟子们都怀有一颗“高雅的心”,但平心而论,上海昆剧团这两年在戏曲演出市场上表现不俗,从全本《长生殿》到“放下身段”的民俗节庆的系列演出,都颇见策划的良苦用心。张军、谷好好、沈昳丽、赵志刚、李胜素等戏曲明星受大众追捧,也证明了“传承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戏曲赢得市场份额的包袱,相反应该成为戏曲与其他娱乐样式抗衡时一个重要的“加分”因素。其实现在的“高雅艺术”“传统文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曾是时尚的娱乐品种,就是在离现在不算很遥远的上世纪80年代,戏曲演出市场也相当红火。而如今戏曲还是那个戏曲,戏曲人完全不必担忧市场的融入会改变它的文化含量。文化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通俗的形式走向市场、走向大众。
“小众艺术”亦能出众
不可否认,戏曲已经从当年的大众娱乐样式变成了今天的“小众艺术”“边缘艺术”,不过小众化或边缘化并不应该成为戏曲与市场“渐行渐远”的一个理由。而花几十万元排一出戏、演几场就压箱底,这样的非市场化行为也不是用“小众艺术”可以来解释得通的。在依然“大众”的流行乐坛,像萨顶顶、陈绮贞、苏打绿、王若琳等“小众歌手”日渐吃香,虽然无法与动辄在可容纳数万人的体育场开演唱会的“巨星”相提并论,却稳稳地吸引了一批自己的忠实歌迷,占有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在当下的娱乐市场中,戏曲虽然不可能再大红大紫,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在演出市场上生存的空间。诞生于民间、如今已荣登高雅艺术殿堂的戏曲如何破除束缚,认认真真把自己当作一种有特色的小众娱乐样式来“经营”,恐怕是戏曲界应该考虑的一个课题。
记者 王剑虹 张晓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戏曲,传承,包袱,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