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银川国学风背后 重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

编辑:Jina 来源:银川新闻网
 

银川校园刮起国学风。资料图片


    不知不觉间,银川悄然“刮”起了一股国学风:中小学校诵读儒家经典,传统节日里年轻学子着汉服承袭汉俗,企业里兴起国学讲堂,大学校园为孔子立像……大众对时下的这股国学风如“观西洋镜”般感到新奇,不少人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人认为这些只是表象的跟风,不过作了一场“秀”而已。 
     是“秀”?不是“秀”
    11月初的一个清晨,宁夏大北农饲料公司的大院里,进行着一场别样的晨会:员工们做完手语操后,按10人一班分组列队,各由一人领读国学经典和企业精神,朗朗诵读声响彻企业上空。这样的场景自2008年以来,每天如此。
    宁夏大北农的老总刑泽光,在员工们的晨会中,正满脸汗珠地从外面走来。每天步行6公里,一边走一边背诵国学经典是他晨练的必修课。这项功课至今已进行了3年,晨练路上他已熟记了儒、释、道的多部经典,他那辆价值200多万元的“凌志”,自此后就常在家里“睡大觉”了。
    在“大北农”,连看大门的保安、餐厅的厨师,都能熟背一些国学经典。在员工宿舍、餐厅以及办公楼、车间里,到处可看到悬挂的国学经典语句和孔圣人画像。企业300余名员工,人手一本《行动日志》,每日晨会提出行动目标,夕会对照检查,对完成情况好坏都有评价,正像儒家要求的“每日三省吾身”。企业还聘有专门的德育教育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学讲座,由《弟子规》入门,直至现在的《孝经》、《礼记》、《论语》、《孟子》、《大学》等。用刑泽光的话说,“对于国学的学习,员工已由3年前的抵触,到现在的形成习惯”。
    继“大北农”之后,银川的“花之林”、“绿杨村”、“凯元宾馆”等企业,也相继在员工中举行国学辅导讲座,顾客在这些企业,也经常能感受到一些温情服务,如:生日里送上一束花、一瓶红酒,酒后递来一杯蜂蜜水,退房时不查房,超时退房不收加时费,大冬天员工站在外面为顾客打车……
     变化中的感动
    揭开蒙在这些现象上的“面纱”,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便展露出来。
    “2006年以前,我每天抽两三包烟,打麻将、玩扑克牌,一玩几天几夜,吃饭喝酒,不醉不归。现在,烟戒了,赌博根除了,酒基本不喝了,有时间就静修学习,连过去的暴脾气也改了,身边结交了一帮爱学习的企业家。”刑泽光这样说他的变化。
    这些年,有人说他“走火入魔”,“不识人间烟火了”,说这些话的都是他早年的朋友。现在的他,在周围人眼中是位“学识渊博,乐于助人”的人,“社会上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绿杨村”是近年银川烹饪协会组织人员学习的典型。在其老总赵涛眼里,员工们主动为顾客服务有时让她都动容。餐厅里打扫卫生的一位大姐过去“只扫自己门前雪”,一天晚上关店前她听到窗外有呻吟声,跑出去一看,有个人躺在雪地里,身上有股浓重的酒气。大姐二话没说,忙往起扶,还帮着拦了辆车送他回家。事后,那位醉酒者过来道谢,才知他在旁边餐厅喝得太多,摔倒后爬不起来,多亏大姐发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不是在自家餐厅醉酒摔倒的,这放在过去,不关己事没人理会,可现在能主动去帮助人,说明员工的爱,已由小爱延伸为大爱了。”赵涛说。
    类似顾客向员工表示谢意的故事在这几家企业里还有很多。
    王军曾在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过,去年回到银川后,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适合的地方,最后他在“三星”的“凯元”落了脚。他发现这里的工作氛围很和谐,员工对企业也忠诚,很多人都愿意把亲朋好友介绍来这儿打工。同时,他发现这里有外企过来的,有钢琴8级的……一开始,他们都把这儿当跳板,但不久他们都把这儿当成自己家了。“这里有人情味”、“大家相互关心帮助,工作舒心”、“老总非常信任我,放手让干”……在学习国学的这些企业里,问及到员工在企业的感受,大都是这些话。
    反应与疑问
    “那是一种奴化教育”,“要员工忠于企业、忠于老板,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讲这些?”“《弟子规》里讲的孝悌,有些地方跟现代教育脱节,根本不切实际”……针对身边的这股国学风,不少人这样议论。
    同时,身边很多在校生背起《弟子规》、《三字经》来滚瓜烂熟,却不知其义;有些着汉服的学生根本不明白穿汉服的意义何在;大学校园里立了孔子像,却没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面对诸如此类的现象,有人不免担忧:本已混沌的现代人,如果只是学到了国学的皮毛,思想会不会变得更加混沌?
    宁夏女子监狱教育与劳动改造科科长樊永军说,他是被上级强行要求在监狱中推行国学的。一开始,他也有疑问:高压强制管教有时都很难奏效,国学教育能起作用吗?但通过一年多的推广,让他看到了效果,“她们变得懂规矩,讲礼貌了,能够团结互助,且发自内心地知道了感恩”。
    “过去我的烦恼很多,西方式管理方法开始用效果不错,但当目标完成差时,惩罚往往物极必反,富士康事件就是这样的例子。制度可以定得很严,如果在西方生硬的管理中加入一些中国式的柔性管理,让人感到人性化,有温情感,员工就更愿意、更主动去做事。现在我们很少处罚员工,除非犯了刚性原则,对于管理,也是有效授权。”刑泽光说,这些年他大多时间在外面上课学习,但企业经营得非常顺畅,自1997年以来,一直在行业中领先。
    赵涛也在国学中找到了“根”,“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会把人放到自然当中看待,因为国人信奉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每年给员工家人寄送过节礼物,这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赵涛坚持做了多年,员工的向心凝聚力也与日俱增。
    在银川多所中学、企业及监狱里讲过课的国学教育志愿者汤老师(尊其要求,不具其名),从事国学推广已有5年,她感到相比学校的国学教育,企业做得更为扎实。因为学校多是强行背诵,不做解读,企业则通过坚持不懈地解读辅导讲座,使国学真正在员工中达到了入脑入心。
     国学中能得到什么?
    著名国学教育家张其成说,国学,从字面上看,国是中国,学是学问。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问,它约等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要帮社会、百姓树立中国文化信仰,做国学传播就是“修心开智”。
    宁夏中华文化学院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于彬认为,就目前来看,宁夏的国学教育主要是培训,小学生在学校里常常有国学培训课程,另外一些则是在企业里。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对国学传播起了助推作用,一群企业家从名利世界中走出,或为个人灵修,或为企业经营,或为日常生活趣味,也起了引领作用。
    参与在大学校园立孔子像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满中说,按照社会学的说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的信仰就会出现迷茫,而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当物质社会中的冷漠、缺乏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后,我们回过头从自己的文化中探寻答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这使得很多人回去学习国学。
    国学传播者、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助理肖先华在银川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日渐干瘪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往往用价值观的多元化来掩饰主流价值观的缺失,而没有意识到,多元化正是主流价值观日益衰亡的最好证明。我们需要的是,重新构建我们的价值体系,而国学恰恰是最好的源泉和资本,构建新的价值体系这是国学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他看来,单纯的国学研究,给小孩子开设《三字经》课程,以及成功人士的国学培训,都无法完成国学复兴。国学复兴,必须依靠占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仍在不断奋斗的年轻人。如果国学改变不了他们,国学也不会发扬光大。本报记者党艳红


关键字: 内容标签:银川,国学,重构,主流,体系,价值,社会
下一篇:湖南茶马古道发现禁“奸商”碑刻 见证诚信经营||上一篇:钱文忠解读国学经典青少版面市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