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刻满神秘文字的汉碑惊现四川成都(1)

编辑:Jina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2年,成都博物馆新馆将在天府广场西侧拔地而起,就在这个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过程中,两座巨大的东汉石碑在天府广场被挖掘出土,这不得不说是天作之合。昨日,在汉碑被运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第三天,考古人员开始对石碑进行拓片作业。当晚,考古所又调来一辆大型吊车,把两个重达10吨以上的石碑翻了个“底朝天”,原来石碑背面竟然也铭刻着密密麻麻、极为重要的文字。综合正面的文字,这些信息将成为破译和解读汉碑之谜的一把重要钥匙。
  
  考古队严防记者拍特写
  
  以前四川出土的汉代文物多为墓葬品,且没有墓志铭,因此很少有汉代的文字实物。成都市博物院院长王毅表示,在天府广场出土的这两块碑上的字体极为工整,且制作精美,明显是官府所立。
  
  昨日下午2点,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两座石碑平躺在院子里,寒风不时将树上的叶子吹落在碑上,一看到有落叶,守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就立刻将之轻轻拂去。石碑上面蒙着一层宣纸,整整一个上午,工作人员都在对它进行拓片作业。正当摄影记者们掏出相机对石碑拍摄时,考古所的保安大吼了一声:“拍不得!”一旁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赶紧对媒体解释:“碑文上的具体内容还有待专家核实,如果现在照片流传出去会被一些人误读。”不过考古队虽然严禁媒体拍碑文特写,但却允许在远处拍工作人员拓片作业的场面。
  
  石碑上的隶书气度不凡
  
  两座石碑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的都是阴文隶书,其中大碑有708个字,小碑有近700个,当年每个字都涂有朱砂,虽然年代久远,但一些字上的红色颜料仍然清晰醒目。大碑开篇就是一句“巍巍大汉”,尽显不凡的气势。在现场负责此次发掘的谢涛先生说:“从碑中‘四世遵统’、‘内任公辅、外宣藩国’这些文字来看,也显示出碑文主要内容是在歌颂一个人的丰功伟绩。”大碑上有“元嘉有二仲”的字样,据了解,元嘉是汉桓帝的年号之一,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在小碑的左侧,则有“本初元年六月下旬”的字样。本初元年也是汉桓帝年号,为公元146年。显然,小碑的年龄比大碑还要长6岁。
  
  在成都市博物院书画艺术院院长邓代昆等书法家看来,大碑和小碑上的隶书气度不凡,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佳作。还有专家认为,两篇碑文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的人写就。“你看,大碑的隶书带有篆书的风格,可以看出写这个碑的时候中国书法正在由篆到隶转变,而小碑就是正宗的篆书。”谢涛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
  
  据了解,大碑上的信息量远远不止那708个字,碑的背面也有文字。
  
  “裴君”是东汉名将裴岑?
  
  大小碑中涉及的人名不算太多,而大碑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裴君”--“……实裴君为国宝助累锡符四世遵统命典蜀荡心无治……”字样,谢涛认为,这个“裴君”可能是当年的治蜀太守。而在一些专家眼里,“裴君”是东汉的名将裴岑。
  
  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一些文献了解到裴岑是山西大同人,曾任敦煌太守,在任职期间率本郡3000兵马出击北匈奴,斩杀呼衍王,取得汉朝在中国北方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但是裴岑是否曾经有过入蜀经历,史料倒没有记载。所以,这个“裴君”的身世也算是个谜。
  
  专家下周“会诊”东汉石碑
  
  考古专家、成都市博物院院长王毅表示,天府广场两座石碑的发现不光证明成都曾是汉代的全国五大城市之一,而且可以推断出早在汉代,天府广场就是城市的中心区;两座石碑还可以弥补史料的盲点,让曾经被人遗忘的伟人事迹大白于天下;更可以对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进行推演和佐证。
  
  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谢涛透露:“下周将会举行一个关于东汉石碑的研讨会,届时会邀请考古学家、史学家、文物学家、书法家、作家等各路专业人士对碑文内容进行研讨,肯定要给成都市民还原一个关于东汉石碑的历史真相。”


关键字: 内容标签:惊现,四川成都,神秘,文字
下一篇:王羲之《平安帖》惹争议 唐摹本还是明摹本?(图)||上一篇:《开明国语课本》卖断货的冷思考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