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1551种西方汉学著作及手稿被成功引进上海图书馆(1)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题记

  瑞典藏书家罗闻达是一个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人。在斯德哥尔摩,与罗闻达同住一幢楼的教授娶的是中国太太,她经常做中国菜款待罗闻达一家。潜移默化,罗闻达爱上了中国美食,爱上了四川菜、湖南菜。他曾4次来上海,每一次来,兜里都揣着一家湘菜馆的地址,可以接连好几天只去这一家饭店。而受他的影响,女儿几年前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现在在中国驻斯德哥尔摩领馆工作。如今,这位汉学著作收藏颇丰的老人又为他的宝贝藏书在中国找到了新家。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图书馆日前成功引进了罗闻达的“罗氏藏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汉学收藏,收录了400年间的1551种西方汉学著作及手稿,起讫时间正好涉及中西交流文献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第一个印刷本问世,西方人由此开始系统认识中国;1877年,李希霍芬根据自己近四年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游历见闻写成的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发表,首次将张骞开辟的贯穿亚欧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日前,在浦江饭店一楼咖啡吧,记者见到了罗闻达。他微胖,戴副眼镜,满头白发,很爱笑,让人联想起和蔼的圣诞老人。罗闻达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但话不多,有些害羞。在近三个小时面对面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任何可能涉及商业秘密的问题,他总是巧妙地绕过,但他又不算一个完全的商人,因为他买的每本书都是自己喜爱的,不是只为买来等着增值,而且他也不热衷于那种名气响、从题目就能看出是跟中国有关的书,而是喜欢自己做研究,某些书,别的文献里提到过,他便不断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到各地书店、市场上去寻找。人与书不期而遇,这是他迷恋的感觉。他说,他小时候曾梦想成为探险家,而大海捞针般地四处发掘书,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的探险梦。接下来,他还会继续关注西方汉学,直到有一天老得哪儿也去不了。本报记者 李婷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汉学,手稿,上海,著作,引进,图书馆,成功
下一篇:清御制珐琅双鹤香炉将在港拍卖 估价1.2亿||上一篇: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本、韩国的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