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这一年,考取美院当画家没戏了,人生的曙光在哪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画家孔仲起读到了王霖的《笔札》,大感吃惊,迅速给当时的杭大人文学院众多教授传阅。原杭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词学家吴熊和阅后,在手稿后写下题跋,赞其“前途未可量也”。1997年,在素昧平生的杭大教授吴熊和、金健人、廖可斌等联合推荐与帮助下,王霖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旁听。
而进入杭大之前,王霖还遇到了人生另外一位重量级的伯乐——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冯远,他也在一位学生处看到了《笔札》,主动约见王霖。
王霖还记得那个冬天,他第一次迈进美院的校门。冯远对这个正四下找工作的年轻人说,你应该来考研,以后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接替一直由章祖安教授担任的国学讲席。
冯远一句话,犹如“天方夜谭”,惊到了仅技校毕业的王霖。“研究生?我连本科都不敢想。可他不仅告诉我可以成为美院的学生,甚至可以担任教职。”王霖至此才明白,自己的优势并不在于画画,而在于国学。
2002年,依然是在几次机缘巧合后,王霖作为美院范景中教授的助手去了南京师范大学。与此同时,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副院长刘健的积极推动下,由吴熊和、范景中、章祖安、王伯敏、孔仲起、吴山明等学术界知名教授大力举荐,王霖开始进入美院教学。在严格的制度与体制下,要完成这个非常规的动作极其艰难。据说,当时,美院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唇枪舌战,争论颇为激烈。而最后的手续也进行得异常缓慢。
王霖依然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授“老庄”的情境,那是个秋日的夜晚,除了满满一个礼堂的学生外,美院的一些前辈老师也都慕名而来。当貌不惊人的王霖站在大家面前时,底下的眼神多少有些诧异——人们起初以为,他应该仙风道骨,气宇轩昂,连步履都异于常人。
随后,技校生王霖再一次用自己的人生打破了历史的常规。2007年,王霖报考范景中的博士,高中文凭报考博士生,这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在众多老师的帮助下,最后,由季羡林、王元化、汤一介3位著名学者联名向教育部推荐,王霖终于被破格录取。同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正式成为中国美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
将国学渗入现实他的理想是“老老实实做人”
从一个怀抱画家之梦却为生存而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到技惊四座传道授业的国学讲师,回望过去,王霖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太多意外,只道“不敢奢想,如今的一切对当时的我而言,太遥远了。”
王霖用很多时间,放下自己20多年来对个人“身份”的挣扎与困惑,如今,他更希望以自己的经历与思想去解除他人的挣扎与困惑。许多学生说,王霖改变了他们的做人标准。这位博古论今,时常拿亲身体验讲故事的老师,常常撼动学生的内心。他教授学生,“起一个念头,就会影响到你的行为,你得一点点修自己。修养怎么来的?就是修出来的。”他喜欢给学生讲“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时代缺失的是什么?是诚恳,是敬意。杨时为什么会立雪程门?因为他敬重学问——真正的学问是高贵的。”
问王霖如今还有没有理想,他只答“老老实实做人”。
事实上,这里的“老实”二字,是很艰难的。“我崇敬马一浮,他的伟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问之深,而是人格之高。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是个普通人,到了这个年纪,该做的首先就是努力说服自己减少对物质的期盼,细细品味生活中已有的美,做一个老老实实平常的人。”
如今的王霖,已是一位将传统国学思想渗入身体力行的传道授业者。他坦言自觉到自己许多观念已不契合于周围,但心有坚持的他仍期待通过努力改变学生。“现在的人都想要轻松,而不是负责。但事实上,生活中从来不缺乏轻松,而是缺乏责任——举手投足之间,我们的责任无所不在。”“对于未来,我有时候是悲观的,但责任让我们必须怀抱乐观的精神,因为未来毕竟不可预期。”“我能做什么?我能做的就是避免空谈,就是感恩,就是以老师们的榜样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林梢青)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传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