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华根祖文化(2)

编辑:Jina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公庙




天地之中访古迹
郑州西南60公里,为登封市。登封市区东南12公里,有镇名告成。告成镇所辖告成村,因申遗需要,早已搬迁。车停路旁,只见新植幼树及满地草棵,并无人家。沿草间细路曲折前行,不久便见一处幽静古院——周公庙。这是已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天地之中”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
周公庙门前一座照壁,上嵌“千古中传”石额一方,建于乾隆十三年。“中”字在登封碑匾上最为常见,1500多块碑匾中,约1/5刻有“中天福地”、“岳立天中”、“中天巨镇”、“威镇天中”等字样。“天中”、“中天”多见,为“天地之中”一说提供佐证。
陕、豫、鲁等地,多有周公庙分布。而这个周公庙,非但为周公定下“地中”之地,还与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唐朝女皇武则天渊源颇深,是我国天文学发祥地。
进得庙内,正对庙门有处石台,为周公测景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旧制,建此石台。下部方形台座,高约2米,叫“圭”,上部长条形石柱,高1.96米,叫“表”,表身刻有“周公测景台”五字,以纪念周公。石座背部,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
周公测影台前身本是一处土台。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姬昌四子。他曾用土台、木杆,找到天地中心。有此土台,方有中州、中原,乃至中国的“中”。史载,周灭商后,建周王朝。周公姬旦定都洛阳时,用土圭“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史记·周本纪》载:“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大意说,夏至日,在某地立八尺的表,如果恰好有一尺五寸的影子,那么此地就是地中。周公所定地中颍川阳城,即今登封市告成镇。事实上,按现代常识,只要与告成纬度一致,同样高度物体,影长一样。古人并无相关知识。
周公立土台2000多年后,这块土地又被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相中。郭来此地,同为察天看地,也留有建筑。此建筑块头更大,功能更全,测量天地也更精确。它叫观星台,位于周公测景台往北约20米。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因原用《大明历》误差大,命郭守敬、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郭创新天文仪器,组织天文测量,观星台即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
台身上小下大,形似漏斗倒扣,台面呈方形,高逾9米。台身东侧有坑洞,为日军炮火所炸。台身北侧,由台底至台顶横梁,有凹槽“高表”。台底居中正北,36块青石平铺而成石圭(又称量天尺),长31米余。
夏至日正午,日影最短,从一个日影最短时刻到下一个日影最短时刻,为一岁。郭守敬根据石圭上影子伸缩,于1281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求得回归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这与当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而后者比《授时历》晚了近300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比,《授时历》仅差26秒。
周公庙所在地告成镇告成村,其“告成”二字,源于武则天。据说,武则天是周公“粉丝”。效仿周公,其公元690年自立皇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她一生中十次巡幸嵩山。公元696年,武则天为纪念嵩山封禅,将当年年号改为“万岁登封”。为表“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将嵩阳县更名登封县,阳城县改称告成县(今登封市告成镇)。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华,文化
下一篇:解析中国文物收藏现状:立足于学识,冷眼观潮||上一篇:李白故里究竟在哪里?郭兴隆:是江油没有疑问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