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丽江古城的"进"与"退"(2)

编辑:Jina 来源:人民日报
 
民居、水系、道路是个整体
留住形才能留住神
五一街文治巷97号是一间名叫花间堂的客栈。清幽的小院里芳草萋萋,茶香阵阵。“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式样,砖木结构的“走马转角楼”,古朴灵动的雕花门窗,透出浓郁的传统纳西民居风格。
然而,就是这间被列为重点保护民居的院落在去年初还是另一番模样:老式木门窗镶上了铝合金,小楼转角处长出了钢筋混凝土,紧挨河道的木柱朽烂严重……
去年5月,天津商人张蓓从7户人家手中租下这个院落,参照历史照片,花了10个月时间,耗资300多万元进行原模原样地修缮。“6扇屏风都是原物;脚下踩的鹅卵石和花砖也是以前院子里的实物,连拼起来的图案都跟当年一样;铝合金和混凝土建筑都拆掉了;坏掉的柱子换了新的,还在向外1米多的地方重新做了防水——但整个院落布局没有变。”张蓓说。
自启动世界遗产申报至今,丽江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影响古城整体风貌的不协调建筑陆续进行了拆除、整改,重新恢复了大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历史原貌。如丽江军分区整体迁移后,原址恢复重建了历史上马帮文化的典型代表“马家大院”;搬迁武警丽江支队和丽江市医院后,建起了流官文化园区。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保护建设科工作人员和泽全介绍,仅2009年,他们审批的传统民居修缮改造就达300多户。
和仕勇介绍说,丽江制订了《民居修缮手册》,对楼高、瓦片样式、地板图案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施工队伍进入古城内施工,需要培训和备案。一旦出现侵占水系和道路、加高楼房、使用现代建筑材料装饰房屋、见缝插针新建房屋等破坏古城风貌、格局的行为,将受到一次违反、终身不得再进入古城施工的处罚,房主的修缮保证金也将一并没收。
在丽江古城保护者眼中,古城是包含民居、水系、道路、桥梁及周边环境等众多因素的整体。从2003年起,当地政府斥资3亿多元,实施古城区环境整治工程,在以四方街为核心的2.4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排污管网建设,修复和改造五花石路面,建设免费星级厕所,实施电视线、电力线入地工程等。在束河古镇,还采取了一系列留住田园风光的措施。
尝试减低对旅游业的依赖
活态文化保护仍是个难题
在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前的1995年,丽江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84.5万人次和3.26亿元,到2009年,这两个数字增加到758.1万人次和88.66亿元,分别增长了8.97倍和27.2倍。据云南省科协、省文化厅所做的相关课题研究显示,丽江古城品牌对丽江社会、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3%。
四方街居民习建宁对此感受颇深。“1992年,我开始经营客栈的时候,每个床位每晚只能卖到2块5毛钱,一年下来也就几百块钱收入。现在,一个标间均价都在八九十块,一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旅游业的兴盛带来了如织的游人和林立的店铺,也引来外界对于丽江古城“过度开发”、“太过商业化”的强烈质疑。
说起古城商业气息过浓的问题,丽江人很矛盾。“人来得多了,物价高了,水不如以前清了,玉龙雪山的雪也化得多了。”李石生老人说,“但我们群众担心旅游往下滑。过去丽江穷,靠着旅游业,大家的生活才好起来。其实,丽江本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是一个由商而起、因商而兴、经商而盛的城市,现在的商业还没有达到历史上鼎盛时的规模。”
和仕勇也不回避质疑。他介绍说,为淡化古城内局部区域过浓的商业气息,丽江对古城商业经营行为实行了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在古城核心范围内不再批办新的商业店铺,对现有的数量和规模逐步压缩,取缔了古城内经营的音像、珠宝玉器、歌舞厅、网吧、现代服装等与古城风貌不一致的项目,加强了对民族特色店铺的保护力度。
自2001年起,丽江对游客开征古城维护费,目前已累计征收8亿多元,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古城的保护管理中。从申遗至今,丽江投入到古城环境整治及一系列保护性建设工程项目上的资金已达14亿多元。近年来,丽江又提出“像抓旅游那样抓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清洁能源,以期逐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过度依赖。
“对世界遗产,首要任务肯定是保护。”和仕勇说,“但城市类型的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既不能保护得太死,也不能太松,需要在保护与利用间寻求平衡。丽江古城从来不做商业广告,我也劝大家不要来丽江,游客少来一次,对遗产地就是一种保护。但游客要来,我又不能拒绝。这是个矛盾。”(胡洪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丽江古城
下一篇:新《红楼梦》新在哪里? 文化传承的是非之争 (三)||上一篇:苏州留园曲溪楼将成为世遗维修“教程”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