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我们需要大国学

编辑:Jina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近日,《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已经出版。几经辗转,记者采访到了该书的整理者蔡德贵先生。在季老生前,蔡德贵曾为季羡林口述录音达75次之多,这本书,就是根据录音整理而成的。
蔡德贵说,可能是巧合。季羡林先生是清华大学1930年入学的学生,清华园里,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梁启超。梁1928年曾讲过一句话,说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指人文领域的),都是40岁以前做预备工作,50或者60岁,甚至70岁以后,开始有研究成果出现。梁启超1929年去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季羡林还没有入清华大学,但是几十年之后,这句话居然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应验了。为什么这样说?这就要谈到季羡林大国学思想的形成。在季先生76岁以后,直到其逝世,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这种思想。众所周知,现在国内的媒体也好,读者也好,都知道在季羡林头上,有三顶桂冠,一个国学大师,一个学界泰斗,一个国宝。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季羡林76岁以前,关注的领域主要是语言学。他是一个语言天才,掌握了七八种能够熟练应用的外语,而涉及到的,达13种之多。但在76岁以后,季老的研究领域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这里面,体现了一个季羡林晚年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切,他发现,全人类目前面临着三种紧张关系,即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紧张关系。

那么从这三大紧张关系来看,人和自然之间,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从1987年开始,季老先后写过几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其中一篇叫《天人合一心解》,谈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关于人生,季老特别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第三种紧张关系,季老发现,人类现在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高,怎么办呢?他认为假如真想从思想上解决问题,那就必须从中国传统的道德里面,把儒家的东西也好,道家的东西也好,祖宗们提出的修身养性原则也好,挖掘并提炼出基本的原则。这样,在2006年前后,季老便渐渐地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大国学”思想。他还强调,过去我们讲国学,讲的往往只是汉学,但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应该重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这才能称得起“大国学”。而他提出的这个概念,因我去美国,没有继续做下去,只能成为一种遗憾了!

本报记者 周凡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
下一篇:历时8年 耗资1.18亿 新《红楼梦》赔了?(7)||上一篇:旧城胡同54年消失近半 古都风貌保护存诸多问题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