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影视与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编辑:Jina 来源:中国作家网
 
                促进文学与影视的共同繁荣 影视与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学对中国影视剧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许多优秀影视剧作品都改编自文学作品,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但是,近年来影视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似乎在减弱,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剧与过去相比逐渐减少,剧作在影视剧创作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其中有很多亟待探讨和澄清的事实,也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需要从学术上加以分析研讨。8月13日,由文艺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国作家网共同主办的影视与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作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60余人与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何建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葛笑政,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处长王强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主持。 


  此次研讨会旨在从理论上厘清影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洪波在讲话中用软硬实力的交汇地、精神产品的高消耗区和地地道道的名利场三个方面概述影视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认为作家进入影视创作是非常好的现象,提升了影视剧的艺术品位;同时,他也对作家介入影视领域所带来的创作思维转变问题表示了忧虑。何建明指出,作家该不该进入影视创作的角色,角色转换后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适应影视创作的要求,文学原创作者与影视改编者的关系如何界定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文学是影视的基础和源泉 


  如何看待影视与文学的关系,这是与会者讨论的热点之一,也是当下影视创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张宏森认为,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文学创作始终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的源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等优秀电影作品都留下了深刻的文学印记。中国电影创作极需要得到文学的支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学源头,中国电影才能有更加丰富、更加充沛的创作资源。剧作家王朝柱认为,影视离不开文学,影视剧本就是文学,影视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加以提升。同时他指出,目前影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尊重文学,对历史认知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文学虽然是影视的基础和源泉,但是两者在创作思维上又是有所区别的。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文学思维不等同于影视思维,文学思维的载体是语言,靠语言形成它的叙事、流程,让读者产生对应的、复杂的空间联想。有责任感的影视艺术家应该懂得文学对于影视创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从而自觉地把文学思维的营养转化成影视思维创作的原动力,自觉地注重审美精神和文学精神,使自己的影视艺术作品能够有助于人类坚守精神家园,防止道德伦理滑坡,避免影视作品功利化、世俗化、商品化。作家陆天明认为,影视与文学都是艺术中的独立门类,都需要兼顾发展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尊重。我们要在一个互存互生共赢的情况下发展文学和影视。如果单纯拿小说的眼光和小说家的视角来看待两者的关系、看待影视创作,将不利于繁荣影视创作。对此,作家苏叔阳指出,在艺术思维上,要努力寻找影视与文学相和谐、相一致的地方,避免将两者割裂开来。 


  影视和文学应该在和谐互动中求发展 


  在探讨影视与文学的发展路径时,与会者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影视和文学只有在融合中才能获得艺术与市场上的双赢,《唐山大地震》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无疑对于推动影视的健康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进一步繁荣文学与影视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李敬泽认为,文学需要不断反思自身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拿出好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优秀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向各种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敞开,既要向各种艺术形式提供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要从各种艺术形式中吸取它们的创造和发现,同其他的艺术形式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如今探讨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目的就是让文学与电影、电视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建立起对话关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彼此。作家柳建伟认为,正是依靠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撑、依靠对文学尊重和敬畏的心态,带动了张艺谋、冯小刚等中国导演艺术成熟期的到来。影视只有在与文学的互动中才能有更大的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影视因为尊重文学、敬畏文学,增添了文学的精神、内核和方法,而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同时,在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总体生态环境里,文学也因有了影视的优势表达和强势传播而流布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因此,两者应该在和谐互动中寻求发展和繁荣。 


  文化品格与文学精神的缺失影响影视艺术质量的提升 


  在谈及当下影视艺术质量有所下降、影视发展遭遇瓶颈的问题时,与会者普遍认为正是文化品格与文学精神、人文内涵的缺失影响了影视艺术质量的提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用“亚健康”概述文学退场后中国影视存在的病症。一些影视作品缺乏人文关怀,一味追求游戏化,缺乏对剧作本身的内容、叙事方式、思想内涵的深入开掘。评论家毛时安指出,现在很多影视剧的导演、制片人缺少文学的感觉,不重视文学的基础作用,急功近利下导致心态浮躁、表达浮夸、形式浮华、思想肤浅的创作弊端,这都是创作者忽视剧作、玩弄花样技巧的结果。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电影与文学的相互支撑,文学对电影的支援,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影自身的特殊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在依赖文学的基础上又超越文学,适应电影创作生产现代化,实现与大众、工业、高科技的“无缝对接”。也只有这样,电影才能为自身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最大层面的观众群体。评论家李准认为,影视与文学要敢于面对当下的社会发展,在整个思维方式和人性开掘上提出重大的前沿课题,加强文学和影视创作的原创力。 


  剧作家的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剧,远不是“内容”元素的加工与取舍。“一剧之本”的作者很多是作家,但是作家的创作权益、在剧中的地位如何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原创作家、编剧在影视剧创作中如何达成良性合作?这些也是与会者热议的话题。作家王兴东在强调作家智力成果和文学形象重要性的同时,呼吁尊重剧本原创者和改编者的首创精神,增强编剧的版权意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建议在国家级电影、电视评奖中设立剧本改编奖。剧作家罗怀臻指出,当代真正一流的作家,应该对小说和影视剧创作都能够适应,不能把文学仅仅看作是小说的写作。当代影视剧之所以出现缺乏文学支撑、缺乏精神上的引领,当代作家难辞其咎。检验一个时期的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是否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那个时代一流的作家是否参与了创作。作家龙一从自己小说被改编的角度谈到,小说家应该首先把他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上,集中在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上,尽情发挥自己独有的东西,而不应该一只眼睛盯着影视,一只眼睛盯着小说,瞻顾左右。当小说家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之后,小说家就应该以一种诚实而谦逊的态度,摆正自己的心态和地位,不要奢望将作家认为最好的东西全部展现在影视中。在作家这个圈子里面,那些我们认为最好的小说进入影视之后就变成了原料或种子。把这些都弄清楚以后,作家就不至于迷茫或者让自己心理不平衡。 


  与会者还就中国影视剧与文学相伴的辉煌历程、新时期影视文学的发展现状、影视与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和改进电影电视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参加会议的还有胡平、范咏戈、吴义勤、苏小卫、李树声、许柏林、彭程、丁亚平、杜家福、张德祥、胡克、周星、张颐武、王干、牟森、索亚斌、王斌、张陵、石一宁、萧立军、邱华栋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在京,研讨会,影视,文学
下一篇:海外华文教师访问团赴苏州参观 盛赞华夏文化||上一篇:山西大槐树景区及早部署农历七月十五“寻根祭祖”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