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乏人问津到炙手可热
“上星期,《于丹〈论语〉心得》土耳其版的合同已经签订,现在以色列版的合同也差不多了,只有几个细节再敲定一下就可以签了。”7月15日,在中华书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总经理李岩说,“现在是人家主动找我们要版权,当初可不是这样的,我们送上门,他们都不要。”
李岩所说的“他们”是几家知名的欧美图书版权代理机构。
2006年底,《于丹〈论语〉心得》上市刚一个月销量就突破100万册,中华书局觉得这是开展“走出去”工作的一个好项目,于是一系列版权谈判紧锣密鼓地开展,亚洲地区率先突破,顺利输出:繁体字版落户台湾联经出版有限公司,韩文版落户韩国恒富出版社,日文版落户日本讲谈社。《于丹〈论语〉心得》在当地掀起一股“论语热”。
“当时我们也找了几家在中国有办事处的欧美版权代理公司,但反馈的结果却令人失望。”李岩说,这些代理公司关注的领域集中在文学类和财经类图书上。对于《于丹〈论语〉心得》他们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一本“很中国”的图书,中国人喜欢,但是要让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欧美读者接受一名中国教授关于中国传统经典的解读,难度实在太高。他们不愿意冒风险代理这样一本书。“我们直接去找出版社是没用的,必须通过代理,因为欧美出版业80%、90%的图书都是通过版权代理来做的,不通过他们,(中国图书)很难进入主流市场。”李岩说,输出欧美的事就暂时搁置了。
转机出现在2007年下半年。随着《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国的持续热销以及“于丹现象”和“国学热”所引起的广泛报道与争论,欧美媒体终于注意到这本书。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媒体接连采访于丹,我也参加了几次,”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说,“外国记者的提问集中在一点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是什么?他们觉得,于丹的这本书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
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为接下来的版权输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7年 9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华书局成为多家欧美版权代理公司联络的焦点,纷纷与中华书局探讨《于丹〈论语〉心得》欧美地区版权的专有代理的可能性。经过慎重选择,中华书局最终确定了三家国际代理公司,并跟他们逐一做了细致和认真的沟通。
在此期间,旅英华裔女作家欣然的出现使得这本书最终落户英国。欣然的丈夫托比·伊迪是资深国际图书版权代理,在欧美出版界人脉广泛,许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都由他的公司代理版权;更难得的是,他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出版集团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过,当时尽管有欣然的大力推荐,但托比身边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托比自己心中也有一个疑问:“这本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他不可能仅仅因为在中国销了500万册就决定代理版权,”顾青说,“他们运作一本书是非常慎重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走向世界,心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