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比·伊迪决定来北京见见作者,同时和中华书局谈谈合作的可能性。令他没想到的是,迎接他的除了热情的接待、沁人的茶香之外,还有中华书局“苛刻”的条件。
顾青说:“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当时提的这些条件有点苛刻,我在那儿一条一条说的时候,我们同去的几个同事一个劲儿向我撇嘴,暗示我快别说了。可是没有这些条件,中国图书恐怕也很难进入欧美主流市场。”
那么顾青提的条件是什么呢?而托比·伊迪为何又能接受呢?
首先是译者的问题。对译者,中华书局提了三个要求:第一,译者必须以英语为母语。第二,译者必须有中国文化背景,比如说是学中国文学出身的,最好是汉学家。第三,必须有在中国生活三年以上的经历。
其次,对译稿,中华书局也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译稿里面涉及的《论语》原文必须经典化。中华书局指明要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汉学家刘殿爵的译著。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被西方公认是最好的一种,准确、平实、地道,已被收录到世界知名的“企鹅经典丛书”之中。第二,不仅要把意思翻译出来,而且能够传神,能够反映作者的文风,英语读者读到的应该是一篇漂亮的散文,而不是一个译本。第三,译稿必须经中华书局审定后才能付印。
“我当时强调这些条件必须落实到合同里,否则就不能授权。”令顾青意外的是,听完了他的这些要求,托比·伊迪突然做了一个割喉的动作。“坏翻译会杀死一本好书。你的要求我完全赞同。”他说,“我看到了你们的诚意。”他也终于想清楚了为什么一定要把这本书介绍给西方读者。托比说:“于丹所做的工作就是拂去放在博古架上的经典的灰尘,让经典走向大众。这本书已经感动了中国,我相信它也会感动世界。”
双方签订了《于丹〈论语〉心得》的版权代理协议。
很快,托比·伊迪的版权代理公司找到了一位完全符合中华书局要求的译者,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狄星。狄星的原名叫爱普特,是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中文专业出身,有丰富的翻译中国作品的经验,曾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5年,还嫁给了一位中国人。“爱普特跟我说,她的理想就是如何做好一个中国媳妇儿,她非常风趣,工作起来认真得要命。”顾青说。
为了这份译稿,狄星、托比·伊迪和中华书局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狄星曾三次飞到中国,拿着译稿和于丹躲在宾馆里一条一条地核实,最长的一次整整四天没出宾馆,认真到了较真儿的地步。而托比·伊迪首先让公司员工阅读译稿,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又把译稿交给美国出版界的十几位编辑朋友审读。在此基础上,中华书局又请了外文局的外国专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英文编辑、中译公司的年轻英文翻译共同审阅。李岩说,“这份译稿我们已经记不清打磨了多少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译稿最终赢得了欧美出版界一致的好评。后来的德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主要是以这份英语译文为基础进行翻译的。李岩说:“事实证明,在翻译上花了这么多心血是值得的,书译得好,适合西方人的阅读需要,为后来的发行成功打下了基础。”
10万英镑预付版税创纪录
在打磨译本期间,托比·伊迪也在为《于丹〈论语〉心得》全球英文版挑选出版商。他向中华书局推荐了英国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这家出版社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以其高质量的图书和期刊闻名于世。
李岩说:“建国以来中华书局还从未有过向欧美国家输出版权的经历。怎么报价、怎么签合同,我们也没经验,这里托比·伊迪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了。”在托比·伊迪公司专业化的规范运作下,双方很快就合同细节达成一致,麦克米伦给出了10万英镑的预付版税。李岩说,这是一个“只有英语读物主流畅销类产品才会有的报价”,打破了2005年企鹅公司购买《狼图腾》时出价10万美元的中文版权输出纪录。
而和国际大公司合作的优势也立刻体现出来。在合同签订的同时,麦克米伦公司就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全球推广计划,将《于丹〈论语〉心得》列入重点项目。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于丹〈论语〉心得》英文版的大幅看板出现在麦克米伦公司的展台,引起广泛瞩目。书展期间,在托比·伊迪的安排下,顾青和同事们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和一家又一家欧美出版社谈判,打开了这本中国书的世界之旅。
目前,英国提交的年度销售报告显示《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欧、美以及亚太地区的精装版已于上市半年后告罄,共计23000册,目前平装本已经摆上了各大书店。该书在法国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已连续12周上榜,最高第2名,最低第9名,法语版目前已销售5.4万册。匈牙利版《于丹〈论语〉心得》被提名为2009年匈牙利封面美装奖。
无论是版权签约数,还是实际印刷数,《于丹〈论语〉心得》均创造了近年来中文图书的最高纪录。截至今年7月,该书海外版权共签约33个,涉及28个语种、33个版本,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繁体、韩、日、英、德、意、西、荷、法、葡、希、挪威、芬兰、瑞典、冰岛、印尼、匈等17个语种的22个版本,实际印刷18万册,版权收益到账203.9万元人民币,相当于销售中文版64万册的利润。
“对于中华书局而言,收获的不仅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第一次亲身体验了什么是国际出版规则,增强了我们走出去的信心。”李岩说。
本报记者 张 贺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走向世界,心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