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老舍故居成“文化景点”(2)

编辑:Jina 来源:《半岛都市报》
 

梁实秋故居:居民称住够了盼搬迁 

位于鱼山路的梁实秋故居,建筑风格颇具特色,7月24日,记者走进该院时,遇到了5位在此写生的中学生。在他们的笔下,大门两边的柱子已明显发生倾斜,院内墙壁已出现多处破损…… 

82岁的张凡先生如今就住在梁实秋故居内,他已在此住了40年。“我家就22平方米,实在有些小。另外,冬天没有供热,到了夏天屋里还漏雨,太糟糕了。”张先生说完,又用手指着从二楼凸出来的一间小房告诉记者,以前那里只有一个阳台,现在被人搭成了一间房,由于阳台无法承受那么重的重量,阳台底部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非常危险。 

据张先生介绍,院内一共住着9户人家,现在老住户只剩下2户,其他的要么是把房子租出去了,要么是到孩子家住,把这里闲置了起来。“我也在这里住够了,如果政府能改造,给钱补偿或用异地房屋置换我都赞成。”张先生说。 

童第周故居、王统照故居不同意改造声音居多 

当然,记者也听到了一些不赞成改造名人故居的声音。同样位于鱼山路上的童第周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房子已经破旧,但住在该院的崔国光女士认为,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四十年,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尤其是院子比较宽敞,可以种点菜,比较惬意,所以不想搬家;和婆婆一起住在童第周故居内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也表示不想搬家,“如果实在要搬,那也要看相关部门给的条件是否优厚”。 

位于观海二路的王统照故居,外观同样十分沧桑,尤其是那扇铁门,上面的油漆大都已脱落。正当记者要上前敲门时,一名中年女子提着三个暖瓶走了出来。她说,自己是王统照先生的孙媳妇,姓张,现在栈桥上的快艇经营处上班。在谈到是否愿意将王统照先生的故居改造后开放时,张女士摇了摇头说,这都是老一辈留下来的房子,虽然旧点儿,但他们还是愿意住在里面。 

■调查 故居“复出”,要迈四道坎 

鱼山路周边,共计有20余处文化名人故居。很显然,如果其中大部分开放,就可以连成一条精美的“项链”,镶嵌在西部风貌保护区内。然而,据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局长张馨介绍,受四大原因制约,目前这些“珍珠”还难以成串。 

1.居民意见不统一 

张馨表示,作为政府部门,自然希望将这些文化名人故居,尤其是比较知名的文化名人故居改造,向社会开放,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了解历史,触摸城市文化的窗口,但在现实中,经过他们多次摸底发现,文化名人故居内现居住的居民,对改造的意见不统一,有的赞成,但也有的反对。这样政府就很为难,“即使居住人数比较少的老舍故居,居民当年也出现了一些分歧”。 

2.建筑面积难测算 

由于年代大都较久远,不少文化名人故居内陆续冒出了一些“准违法建筑”。在梁实秋故居内,院里的“准违法建筑”比比皆是,就连楼上的一个阳台,也被改造成了一间小房;而在童第周故居院内,也有不少这样的建筑,有的甚至能看出刚抹了水泥的迹象。如果要改造名人故居,就势必要拆这些建筑,可这个时候政府却面临着“两难”,如果不算改造面积,居民不愿意;而如果算,政府就要承担更高的成本。 

3.产权复杂难协调 

经过摸底,市南区文化部门发现,不少文化名人故居的产权比较复杂,也正因此,其中伴随着一些矛盾,有的甚至还存在着漫长的官司较量。比如一处名人故居有10余间,其产权分为两个人所有,一人同意改造,另一人则不同意。本来,政府可以先改造其中的一部分,但调查后发现,此举也不可行。原来,10余间房子的产权当初并不是整体分割的,其中编号为奇数序列的房间属于一方,而编号为偶数序列的房间则是另一方。显然,这种产权交错的情形根本无法改造。 

4.改造成本高 

虽然市南区有关部门一再表示,文化名人故居改造的最大难处不在于钱,但钱也是其中一个制约因素。据了解,相比较前些年,现在岛城的搬迁成本已明显提高。这种背景下,政府与居民间很难就房屋补偿标准达成一致。 

■动态 近期将探讨再改一到两处 

“我们有信心改造好名人故居,但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局长张馨表示,对于名人故居,市南区将采取租赁、置换等多种手段,争取“时机成熟一个改造一个”,保护并盘活更多优秀历史建筑资源,但因名人故居产权各异、背后利益关系复杂,这项庞大工程并非短时期内能规划完工。今年,市南区将再次进行摸底调查并制订规划方案,继续探讨一到两处名人故居的改造事宜。 

改造之前,市南区已对名人故居做了基本的修缮、粉刷外墙等保护工作。“我们希望住在里面的每个居民能住得舒适、同时又都能自觉保护这些建筑遗产。”张局长说。 

■观点 这三处故居最适合开发 

在谈到小鱼山周边的文化名人故居时,两位文史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洪勋和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巩升起都表示,青岛应该打造“名人故居一条街”,就文化内涵等方面看,沈从文故居、梁实秋故居和闻一多故居比较适合改造。 

“沈从文在青岛居住了两年多,这段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成熟期,写出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对于梁实秋,杨洪勋也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他在青3年期间出版了《偏见集》和《文艺批评论》,并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闻一多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学者,更是给青岛留下了宝贵财富,如果他的故居能开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老舍,景点,故居,文化
下一篇:新兴剧种的艰难选择:生存,还是毁灭?||上一篇:北京西城区宣传部长:大栅栏将腾退修缮八成文物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