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圆明园文物修复工艺惹争议

编辑:Jina 来源:光明日报
 


采用配补处描金工艺修复的仿哥窑小水丞(修复前)

修复后
圆明园文物修复:没有争议不正常


      日前,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这次将目光聚焦圆明园,缘起于7月14日下午,由圆明园管理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召开的“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在会上,多位专家就圆明园首批文物的修复展开了热烈讨论、研究。其中,针对首批文物修复工艺的选择,专家间产生了一些争论。


      这些争论在次日广泛见诸媒体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上的一些误读。有人担心,珍贵的圆明园文物,会不会被草率地对待;有人疑惑,承担修复工作的人中有没有能与文物地位相匹配的专家?人们追问,这些文物修复后将何去何从?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圆明园管理处负责人、主持圆明园文物修复的专家学者以及参与首批文物修复评审的诸位当事人,请他们对社会上的质疑进行了解答。



修复规模最大、瓷器最多


      今年3月25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共同举办了“圆明园文物修复大型公益活动”,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由此正式启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担了此次圆明园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工作,而文物修复的具体实施则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圆明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示,与以往文物修复过程秘而不宣的行业“潜规则”不同,本次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将面向公众现场开放。因此,从4月开始,前往圆明园的游人都会在南门附近发现一个新去处:圆明园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只要走进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内的展览馆,便可目睹文物修复技师对文物的修复和工作人员对圆明园残损文物进行清洗、拼接等工作的全过程。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向记者透露,本次进行修复和保护处理的150件圆明园文物,是历年清理圆明园遗址及考古挖掘采集和出土发现的,很多文物从未对外展出过,大都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珍品文物,其中包括瓷器、玉器、佛造像、法器、琉璃等。


      圆明园文物修复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胡东波向记者介绍说,此次修复的主要是圆明园石刻、铜器、瓷器等三类文物,其中瓷器最多,修复难度也最大。现今圆明园出土的残损瓷片多达3万多片,其中有修复可能的有百件左右。为了完整保存圆明园文物的历史信息,在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处理之前,修复人员会为每一件修复文物建立文物档案;而在修复后还会对所修复的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建立3D影像数字化文物档案。



首批文物属可逆日“试修复”


      3个多月前,胡东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示,此次文物修复最大的难点在于不但要很好展现圆明园文物原有的华美造型与高超的技艺水平,还要保存文物历经浩劫的痕迹。


      本着对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负责任的态度,基于圆明园文物的特殊*和其自身所特有的历史价值的考虑,主办方先期选取了20件文物进行“试修复”,目的是选出最为适合的方案应对大规模修复工作。而这一考虑,事实上就是7月14日专家评审会召开的背景。 


      据介绍,首批文物的选取和修复方式是大有讲究的。既要选取有代**的文物,又不能一上来就对最珍贵的文物进行修复;既要保*文物修复的普遍*,又要兼顾多种修复方案供研讨评判。基于这一原则,修复者分别采用现行比较普遍的三种修复方式进行了探索式的可逆日“试修复”,以供专家讨论。 


      历经一个多月,圆明园首批20件文物修复完成。7月14日,在“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上,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陶瓷考古专家秦大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原司长杨志军等专家对修复完成的20件瓷器进行了评审,其目的是为第二批圆明园修复文物选定较为合适的修复方式。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於洋介绍了首批文物修复选取的三种方案:这三种修复方式分别是“白石膏配补”、“配补处描金(在*本文物修复中较为常见)”,以及可识别*恢复原有图案修复。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示赞成主办方这种在大批文物修复之前,选取小部分器物进行可逆*“试修复”,并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的做法,认为这是对待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应有的态度。





      专家最终青睐传统石膏配补法


      针对有媒体报道的圆明园首批修复文物“质量不高,没有精品”的说法,主办方回应,首批修复的20件文物,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品级较低的清代民窑瓷器,目的就是多尝试几种修复方式。


      据介绍,本次评审,共有五项议程,一是评审专家介绍;二是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情况及修复技术汇报;三是专家对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评审;四是专家评审意见汇总、签署意见;五是圆明园第二批待修复文物汇报。业内人士指出,在文物修复鉴定会的专家评审中,质疑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评审中,专家针对选择哪种修复方式展开了激辩。有的专家表示,使用金漆修复不适合我国文物的实际情况,造价过高;有的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文物原真的照片和图纸,就不能靠想象或推测对残缺处的图案进行修补和重绘。最后,专家们对中国传统的石膏配补方法投了赞成票。


      杨志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专家们最终选定主要以“白石膏配补”的修复方式,主要还是基于圆明园文物所承载的特有历史、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感的考虑。圆明园遗址出土的瓷器,如同圆明园遗址一样,不能完全修复、重新构建。对文物破损部分做好保护的同时,突出它的残状也很重要,既记录历史信息,又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杨志军还谈道,针对具体的器物要区分对待,严谨地开展学术上的讨论,不宜搞千篇一律。


      记者在《圆明园出土瓷器保护修复评审会专家意见》上看到,与会专家联名签署了四点意见:一是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文物修复原则进行工作;二是所采用的修复方法、技术路线合理,使用的材料基本可行;三是对于圆明园此批瓷器的修复,应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四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况下,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日前,圆明园第二批待修复的文物经过遴选正式确定,共10件瓷器,均是康熙年间的官窑。这10件文物包括3件康熙款二龙戏珠碗,4件康熙青花龙红海水纹盘,还有康熙青花菊花杯、康熙青花桃实勾莲纹盘和康熙釉里红龙纹缠枝花纹碗各1件。这批官窑文物虽非圆明园最好的精品,但标志着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开始进入攻坚阶段,其价值依然不可小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圆明园,文物,修复,惹争议,工艺
下一篇:“文化包工头”现象愈演愈烈||上一篇:重庆洪水全记录 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高祖后三年(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