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圆明园文物修复:没有争议不正常(4)

编辑:Jina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手记

圆明园,每个细节都挺复杂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50年的沉淀,让圆明园在国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园林那样简单。它记录的历史,它承载的内涵,它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件器物,无不时时牵动着人心。

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对历史、收藏和文物兴趣的提升,圆明园愈发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整个园区是该原样不动还是该复建仿建这样的宏观构想,到一方磁盘是该补配石膏还是该复原描金这样的具象选择,围绕圆明园的一个个问题随着人们关注度的提升而被无限放大。

其实,属于圆明园的每个细节都很复杂,并不能用“是”与“非”,“对”与“错”来草率评判。

譬如,在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中,围绕着每件器物所产生的问题就都不简单。业内人士会考虑,到底选择哪种修复方式最妥当?新闻媒体会聚焦,文物修复的意义在哪里?普通公众会关心,修复过程是不是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进行?事实上,即使是最权威的专家,面对圆明园的一个个问题,也很难给出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就拿这次大规模的文物修复来说,大家将目光集中在修复工艺本身优劣争论的同时,却忽视了修复文物背后更大的指向。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圆明园文物的流失与海外寻宝的背景下,有关各方正视现有圆明园文物资源,通过修复使圆明园受损文物重现风采,实实在在发挥现有文物的作用,确实值得重视和肯定。(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 董城)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圆明园,不正常,文物,修复,争议
下一篇:赵津生尹笑声相声专场 展马派相声风采||上一篇:沉睡2300年郭店竹简揭秘 儒道曾"和平共处"(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