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姓公孙,名轩辕,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因崇尚土德,土是黄色,故称黄帝。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平服了当时各部落之间的战乱纷争,首次统一了中华民族。更重要的是,统一天下后,他带领人们开始了农牧业的生产,发明了火食、衣裳、水井、舟楫、宫室、车、弓、货币、算术、文字、图画、音乐、医学、天文历法、礼制社仪等,让人们过上了文明规律的生活,因此史称“黄帝定百物之名”,“凡技术皆自轩辕”。他是神人合一、集天地大智慧、有创世之功的人文初祖。相传黄帝有25子,共赐十二姓,此后的各姓氏都是这十二姓的分支所以,凡中华民族后代,人人都是黄帝的子孙。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崩,葬桥山。”《汉书·地理志》曰:“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最权威的记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革,关于黄帝的葬地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除陕西说之外还有以下4种说法:河北说,山东说,河南说,甘肃说。对此,有关专家学者结合历史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多方论证了黄帝陵就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

龙角柏
四
漫漫岁月中,中国人祭祀黄帝没有中断过。虞、夏两代以祭祖之礼祭祀黄帝。战国时期,开始把黄帝作为天神祭祀。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累高台,名为“汉武仙台”,相传是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祭奠黄帝时,为祈长生不老而筑。魏晋南北朝时期,设有专门祭祀黄帝的“黄郊”。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进一步制度化。宋元时期,把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陵庙进行祭祀。明清两代,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公祭黄帝。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节有陕西省领导人主持的公祭黄帝典礼,还有重阳节举行的民间祭祀活动。每年都会有大批炎黄子孙飞渡重洋、跨越关山来此祭拜祖先,寄托血脉绵延的慎终追远之情。
黄帝陵祭祀不仅是一项再行仪轨的祭祖活动,更蕴含着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的深刻意义。特别是在国难当头时,桥山黄帝陵更像是中华民族一面迎风招展的猎猎大旗,号召着全世界的华人同仇敌忾、玉汝于成。
2009年清明节,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夫人参加了祭祀轩辕黄帝大典。连战从“下马石”下车,步行到黄帝陵前,一路神情凝重,一言不发。在祭陵过程中深深鞠躬,非常虔诚、庄敬,多次流泪。祭奠结束后,他匆匆回到休息室,挥笔写下了“一功肇生机,万古泽华夏”,真情流露,一气呵成。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的接待型向产业化转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随着黄帝陵整修一期、二期工程相继竣工,清明公祭和重阳民祭活动规模扩大、规格提升,黄帝陵的旅游业焕发了生机。据统计,1984年以前,黄陵每年接待游客仅四五万人次,到1990年猛增至24万人次,1995年超过40万人次;2007年接待游客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2009年接待游客近百万。
离开黄帝陵时,雨霁初晴,轩辕庙里布谷声声,长尾巴的鸟儿从高高的树顶箭一样地斜穿下来,又倏忽升上天空。想起轩辕庙碑廊里,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张三丰的谒陵诗:“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今日瞻之,此言不虚也。(沉香/文 索云峰/图)
关键字: 内容标签:黄帝陵,绵延,中华,祭祀,探访,数千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