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宰相,也是第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张九龄走上诗坛,进而走上政坛,成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与为官岭南的王方庆有关系,与谪宦岭南的北方文学家沈佺期和张说更有关系。至于其他“谪宦”和“流寓”对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的积极影响,如韩愈在潮州,苏轼在惠州,秦观在雷州,等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事实,道理是一样的。
北方“谪宦”和“流寓”,不仅为广东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包括观念型的文化和应用型的文化,还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这个缘故,即便他们后来离开了广东,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则被留传下来,一代又一代地沾溉后人。但是,个人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一个地区的教育办的如何,固然与某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身体力行分不开,但是也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来讲,经济发达,教育的投入会相应地增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几率会增大,成才的机会也会相应地多起来。
广东的公私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惊人。原因即在于经济发达,有条件办教育。官学是政府出资办的,每个州县都有,私学则是民间出资办的,要根据创办人或资助人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真正导致教育的地区差异的,是私学的数量、规模和水平。宋元以后,粤北地区因地理环境所限,经济发展缓慢,私学甚少,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故其文化落后于珠三角,人才也远不如珠三角之蓬勃;而珠三角的文化之所以如此发达,人才之所以如此兴盛,说到底,还是由于学校教育的成功,尤其是私学,功不可没。
文学
景观
文学的力量
让景观不朽
所谓“文学景观”,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的地理景观,它属于地理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地理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曾大兴说,文学景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文类文学景观,这类景观大多是以建筑的形式表现的,如文学家的故居、墓地、曾经就读过的学校、曾经生活与工作过的房子、曾经光顾和题写过的亭台楼阁等等;二是自然类文学景观,这类景观大多是以自然风景的形式(如山、水、泉、石、岩、洞等)表现的,但是都经过文学家的题名、描述和吟咏;三是人文和自然类文学景观,这类景观既有自然风景,又有人文建筑,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综合体。
文学景观有什么价值呢?曾大兴给我们举出了前段时间多个地方争做李白、赵云甚至西门庆故居的事例,来说明文学的力量,可以将一个平淡无奇的小城镇变成全国知名的地方,可以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可以让人们怀着景仰的心情一访再访,流连忘返。“广东历代拥有许多文学家。自然山川,经过这些文人的居留行吟,就变成了人文景观。比如惠州西湖,经过苏轼的吟唱,它成了全国三大西湖之一,又有苏堤、朝云墓等文学景观,历来有许多相关的诗文是写它的,就会吸引到游人一去再去。如果没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仅仅是一个自然湖,风景再好,也会逊色三分。”
因着这样的观点,曾大兴举出这样几个广州的文学景观:越王台、番禺学宫、药洲遗址、何维柏云桂桥、伦文叙故居和万木草堂。
越王台
承载历代文人吊古抒怀之情
根据《岭南历代诗选》、《岭南历代词选》、《岭南历代文选》、《历代名人入粤诗选》 等书统计,广东有17处著名的文学景观。被上述优秀作品写过10次以上的。其中最著名的有9个:梅岭、清远峡山、惠州西湖、罗浮山、崖门山、越秀山、白云山、珠江。
越秀山在广州城北,是岭南最著名的文学景观。山上冈峦起伏,花木明秀,古迹甚多,尤其是越王台、朝汉台、镇海楼、越王井、五羊石等,皆为历代文人吊古赋诗之所。曾大兴介绍说,越秀山文学景观最显著的一个文化内涵,就是承载了历代文人的吊古抒怀之情。如[唐]宋之问《登粤王台》:“江上粤王台,登高望几回。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地湿烟尝起,山青雨半来。冬花采卢桔,夏果摘杨梅。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归心不可度,白发重相催。”
千百年之后,越王台已变成了如今的镇海楼、广州博物馆,新代的建筑,已经完全掩盖了古老的遗迹,我们能看见的景观,是历史层叠之后的景观。
番禺学宫
广东三大学宫之一
在曾大兴整理的这份“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表”中,属“番禺”的文人名士竟有353人之多,不禁令人讶异。原来,“番禺”的概念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古代广州置县就称番禺,民国时期的番禺县衙就在现在中山四路农讲所附近,当时的番禺县占现在广州的三分之二以上,西门口之外属南海县,所以古代的番禺人就是现在的广州人。
现存于广州中山四路42号的番禺学宫建于1370年,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同为广东三大学宫,宫内仍挂着“番禺学宫”的匾。在明清两代,学宫——孔庙是培养士大夫的官方机构,儒学教官的衙署,相当于教育局。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知县毛忠、训导李昕始建。现在的格局形成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于毛泽东于1926年在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班,1953年这里被辟为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在恢复传统尊重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番禺学宫又成为文化传统教育的场所。如今,每年这里为学龄儿童举行的“开笔礼”,让我们感觉到传统的一种延续。每到仪式之时,孩子们穿着小博士服,游泮池,取“状元井”水洗面,拜孔子像,启蒙老师用朱砂为孩子开智(点痣),开笔临摹学习写字……据说这是模仿过去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开蒙”仪式。
药洲遗址
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广州不仅有花木之繁,亦有园林之胜,而这园林因历代文人的勒石题咏,更增了文学意义上的价值——我说的是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南方戏院北侧,是南汉园林药洲的遗址,于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五代时刘岩割据岭南,立南汉国,建都广州,兴建王府,筑离宫别院,在城西凿湖500余丈,地连南宫。湖中沙洲遍植花药,名药洲,湖、桥、石、花组成风景绝佳的园林胜地,写下广东古园林史精彩的一章。北宋统一岭南后,药洲成为士大夫泛舟觞咏、游览避暑胜地,名为西湖,有很多题咏与之有关。明代时“药洲春晓”列为羊城八景之一。明清以后湖面渐淤塞缩小,现在重修之后,成了人们休闲饮茶的地方。
这仅存的8座遗石中有宋代名书法家米芾题刻的“药洲”石,有清代书法家翁方纲题刻的篆书“拜石”,有宋熙宁年间许彦先的刻诗……如今有关药洲九曜石的诗文等几十方碑刻嵌于湖北面新建的碑廊里。
云桂桥
建造者与海瑞齐名
广州海珠区新港西路的晓港公园以翠竹多姿而闻名。在公园内,有一座造型十分简练明快的古石桥,叫做云桂桥,是明朝何维柏于嘉靖年间始建,俗称小港桥,又称尚书桥。该桥是广州市区现存最古、保护最完好的石桥,1993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何维柏生活的年代,他是与著名的清官海瑞齐名的人物。何维柏童年读书时深受新会大儒陈白沙理学思想的影响,21岁考中举人,两年之后又高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巡按御史。嘉靖二十四年(1545),他因上疏弹劾权奸严嵩,被削职为民,回广州隐居云桂村,办天山书院授徒讲学,为方便学生、行人往来,出资把书院前小木桥改建为石桥。他教出的学生不少中了举人、进士,乡人特在桥头兴建一座“云桂发祥”牌坊以纪念,从此石桥定名为云桂桥。
曾大兴认为,如果这座桥仅仅是年代久远、保存完好,那么它可能只是具有建筑史上的意义,但何维柏的故事让这座桥上升为文化景观的层面,“要意识到我们拥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这个地方。”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地理,文学家,广州,丛中,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