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青歌赛 余秋雨有话不想好好说(图)

编辑:秋痕 来源:长沙晚报
 

 
余秋雨 CFP供图

第14届青歌赛流行唱法决赛前晚落幕,但似乎不尽完美。连续担任了半个月时间评委的余秋雨,对此次大赛一些选手的文化素质深表担忧,“他们还根本没上文化这条道!”更有一些声音认为,青歌赛“千人一嗓”的局面可能将使中国歌坛长期陷于平庸。一时间,存在种种欠缺的中国艺术素质教育也成为众矢之的。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齐白石?

    在此次担任文化素质评委期间,余秋雨努力做一个和蔼的评委,因为如果不克制一下,值得发火的地方实在太多。“有的选手也许觉得文化考题的零点几分不算什么,但让全国观众等上半分钟,眨着迷茫的眼睛搜索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答案,这件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余秋雨的确是一路克制过来的。当选手将《清明上河图》作者说成齐白石,又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址说成在哥伦比亚时,走下评委席的他却终于忍无可忍,“绝大多数题目应该是国人皆知的。回答不出,我只能说,他们还没上文化这条道!”

    更让余秋雨愤怒的是,一些选手竟然看轻文化素质考试。余秋雨说:“现在人们买房都看小区环境,选手不注重文化,就相当于小区环境差,即便房子再好,也未必有人要。”

    “千人一嗓”连打扮也一样

    被称为歌坛大忌的“千人一嗓”现象,在本届青歌赛上日趋严重。在被抨击最猛烈的民族唱法组比赛中,网友直言听不下去,收视率也随之打了折扣。蒋大为称:“民族唱法其实最应该体现个人风格,但是我们的声乐教育却把个人的东西都抹杀,只能制造出一个嗓子。”

    “千人一嗓”已经让耳朵足够厌倦了,但人们又绝望地发现,选手的装扮也差不多。比如女选手很多穿的都是清一色拖地灯笼裙,不管唱的是西洋歌剧选段,还是陕北民歌。

    艺术专业学生文化成为软肋

    尽管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内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从本届青歌赛来看,情况远不容乐观,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生学历的选手。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学生当初都是抱着“成绩不好转学艺术”的心态来投考的,这使得他们的文化水准基础普遍比较弱。

    由于普及所谓西洋声乐教育的“科学”发声方法,中国目前的声乐教育强调各种技巧的运用,造成唱高音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使用共鸣的混声技巧,结果毫无特色可言。“中国还没找到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声乐教学办法。”一位声乐老师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秋雨,想好,好说,青歌赛,有话不
下一篇:《弟子规》活动引爆热情 家长特别方式为孩子庆生||上一篇:孔子研究学者汪建国将做客“中山大讲堂”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