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我的朋友孔丘:仆人眼里无伟人(图)

编辑:Jina 来源:北京青年报
 


■书名:《我的朋友孔丘》

    ■著者:王元涛

    ■出版:古吴轩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读家:瘦猪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王元涛写孔子的原则是重大事件必遵循正史,细节则大胆虚构,孔圣人立马从庙堂与典籍中走出来,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

    这一年,孔子七十岁。“他吹牛说随心所欲不逾矩。我暗笑,就算给你一个十八岁的姑娘,你也有心无力了,还有什么矩可逾?”给孔子赶了一辈子车的发小邹曼父如此嘲笑孔丘。曼父太了解孔子了,仆人眼里无伟人。哪里有什么历代帝王册封的王公侯圣,或是被打翻在地踏上一脚永世不得翻身的孔老二。在车夫兼朋友曼父眼里,孔子是一出全身心投入的轻喜剧,他演的累,别人看着有些笑,有些怜爱。孔子越老越像个小孩,故意捣乱,结果把他的三期弟子,十几岁的子游气哭,他只好像书上写的那样,讪讪地走了。曼父说他在找补,“小时候尽装大人,亏欠着了。”

    老祖宗读孔子,正襟危坐,幻想半部《论语》治天下。要么就是集注类、考证类的学术著作和翻译成白话文的普及本。今天则开放多元了,喜欢大开大阖,社科知识密集的人,可去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喜欢与当下联系紧密,“想要一种快速致富法”的人,可去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而偏爱思想性和学术性多一点的人,可去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如此以小说为体裁,诙谐地写出孔子,王元涛恐怕是第一人。

    因为是小说,王元涛便有了开阔的空间去拓展孔子。好几十年前,山东第二师范学校因上演话剧《子见南子》,引起孔子后裔的反对。那时正是中国旧文化旧力未老,新力方生的阶段,故牵扯了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文化界名人,甚至连蒋介石都知道了。如果把王元涛的“子见南子”那一出戏搬到当时,怕是跌碎满地眼镜了。

    这段公案,从古至今争论不休。像子路那样愤怒、高声训斥者,像孔子那样信誓旦旦、决然否认者,大有人在。也有很多得其“中庸之道”,为孔子和稀泥的人。王元涛把南子写成了所有读书人都渴望拥有的红颜知己,貌如天仙但绝不添乱,情深似海但绝不拉扯后腿,精通诗文又深明大义。素有淫名的南子,居然这般!两人深夜对谈天下大事,不避儿女私情。南子说,“香裘锦被,没你就是败革浮絮。”孔子说,“明眸皓齿,我以后看到月亮也是黑的。”文艺腔极浓的对话也符合王元涛在开篇的铺垫:孔子去行“成人礼”,拒绝和齐国官娼上床,只说,“我们聊聊文学吧。”雷得读者七荤八素。孔子南子,这两“子”,在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的掩护下,真的不识“肉味”么?王元涛照搬《红楼梦》第五回,两人神交意通,如此一来,既遵守了“非礼勿视”的礼法,又说明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两下皆大欢喜。

    王元涛写孔子的原则是重大事件必遵循正史,细节则大胆虚构,孔圣人立马从庙堂与典籍中走出来,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唱对台戏的阳货、少正卯,捧臭脚的颜回、子贡,各路爱好重口味的国王,伴着王元涛的紧锣密鼓悉数登场。《我的朋友孔丘》之于《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如同《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肯定受到喜欢“聊聊文学”的读者的掌声。

    发哥老到的演技没能拯救《孔子》,王元涛也不能。但孔子从不寂寞,孔子的粉丝组成了史上最牛×的团队,他们各怀心事,弄得孔子面目全非。王元涛至少让他的在天之灵感到轻松些——你看孔庙、书本里孔子的画像,都压得罗锅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仆人,伟人,眼里,朋友,孔丘
下一篇:盛世重光:108位高僧大德挚诚供佛 共祈国泰民安||上一篇:文史专家解武术源流 福清宗鹤拳源于永春白鹤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