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林
对中华民族这样一个五千年来一直推崇自然和谐的民族而言,如何在经济强国的同时,继承传统文化精神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伦理教育的工具,是养成理想人格的门径和方法。对传统中国社会而言,诗书礼乐是其根基。《论语·泰伯》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句话概括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
诗是什么?诗是寓情于理,是人对自然大道的情感回应,所以古人说“诗者天地之心”。冯友兰先生说:礼乐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礼乐表达的是人敬天法地,敬祖感恩之心,所以礼制度同样有诗的内核。“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以诗载道、托物咏志、传情会意,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诗性实际上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
即使被儒家大德视为“小道末技”的传统手工艺,也不远离诗性传统。中国手艺人虽然有着世界上最精湛的技艺,但滥作“淫巧”之物一直受到批判,因为中国传统工艺要体察天时、地气、材美,在这个基础上才追求工巧,反对以人工伤害物性的做法。
中国人赋予了所有的工艺以玉的内涵,美玉的坚贞、温润、精光内敛都是君子人格的体现,也是诗性艺术传统的体现。中国书法、文人画、音乐、手工艺等都强调节奏、韵律,通过线条的流转体现宇宙大化的生动气韵。
中国传统艺术引导人去理解天道,消解欲望,陶冶身心,从而使其精神生活从容不迫。这就是文化最主要的功用和最主要的价值。中国诗性艺术传统可以是拯救当今社会人心的教育资源,可以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数十年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感叹道:“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对于本民族曾经创造的文化精神,我们似乎有些冷落了!
(作者系中国学者)
再现人生与超越人生
金明和
东方的传统艺术对我们而言为何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摆脱精神上的混乱。
在忽视与他人共存的近代化潮流中,疲劳和被剥夺感一直在困扰人们,而传统艺术精神的灵感则来源于自然和宇宙,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带来精神秩序上的平衡。亚洲传统艺术不应限于再现人生,而要超越人生,应该像数码时代里的虚拟世界那样,突破逻辑、时空的壁垒,以更大的视野来看世界。当然,基本上所有艺术在现实生活中都发挥着批评、治愈的作用,但对于那些失去了向心力的牵引,只能随波逐流的现代人来说,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治愈功能意义非凡。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复原了传统艺术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生活在现代世界中,没有接触过亚洲传统艺术的观众恐怕不会因观看了传统艺术就马上变得成熟,反而会将之看成一种陌生的体验罢了。为了跨越这道鸿沟,我们应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比如亚洲的艺术家应该建立交流平台,使我们可以秉持着创意精神,对亚洲传统艺术进行研究,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并以传统内涵破解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烦恼。
(作者系韩国学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同化,东方文化,独特,个性,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