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新鼓楼逼走老胡同 "时间文化城"引发争议(2)

编辑:Jina 来源:世界新闻报
 

雪后,红顶的人力三轮车在鼓楼的胡同间穿行


      纪念广场让人颤抖
      “听到广场就肝颤。”一个网友这样表达规划中的“时间纪念广场”给他的感受。根据北京旧城改造的经验,广场,意味着大片四合院的消失,也意味着鼓楼地区老北京人生活的消逝。
      “千万不要在这里造广场,鼓楼地区历史上客观形成的广场只有钟鼓楼之间的小广场。打造一个广场势必要拆胡同。”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古建筑专家晋宏逵说。
      据晋宏逵介绍,鼓楼街区格局的形成始于元代。什刹海是元大都海运和漕运的终点,毗邻的钟鼓楼地区因此成为元大都最繁华的市井核心区。据文献记载,至正22年2月,元世祖下令,旧城居民迁京都者可以到鼓楼地区建房。按照规定的长宽盖四合院,“8亩地为一份,再有钱也不许多占地”。
      元代统治者严格规划形成的里坊街巷格局、房子和街道的尺寸,从元大都到明清再延续至今都没有变过,“这是非常少见的。不能以任何理由,哪怕是以保护的名义进行改造。”晋宏逵说。
      《乾隆京城全图》中包括的鼓楼地区的胡同名称,留存至今的有116个。晋宏逵随口说了十几个胡同名,都是从明朝嘉靖年间延用至今,有500多年历史。还有少量胡同沿用的是元代的名称。
      晋宏逵还提到,鼓楼地区文化内涵丰富,保留着那王府、铸钟娘娘庙和清虚观等众多历史遗迹。有《红楼梦》研究学者认为,鼓楼地区的清虚观,就是张道士为贾宝玉打醮之地。“时间文化城”项目规划范围内的宝钞胡同是元大都金台坊所在地,元代的宝钞库就在坊内。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发起人何戍中也认为,钟鼓楼街区是平民文化传统的代表。它是老北京要素最齐全的历史街区:拥有著名的古建筑钟楼、鼓楼和最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街区内居民成分纯粹,至今保留着老北京的传统生活方式。
      “钟鼓楼是不会被拆的,但如果周边胡同慢慢消失,钟鼓楼街区就不是一片老街区了,就演变成了新街区加两个老建筑。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故宫还在,但老北京不复存在,而是新城加上孤立的几个老建筑。”何戍中说。
      鼓楼街区的价值被低估
      经过750年的历史沉积形成的鼓楼文化,保护是第一位的,不需要以打造的名义赋予其新内容,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然而,“北京时间文化城”项目恰恰要打造一个时间的概念。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李华早前对媒体介绍该项目时说,“北京时间这个概念非常好,到了中国首先想到是北京时间。它又是旅游的目的地,又是原驻人的一种人文。”
      “如果说打造时间文化城是为了突出鼓楼地区的报时功能,只能说明开发部门对鼓楼地区的历史文化理解并不深刻。”晋宏逵说。
      晋宏逵认为,钟鼓楼的作用绝非单纯的报时,而是国家礼治的象征。钟鼓楼的现象从汉代延续而来,在汉代画像砖上就能看到,每个城市十字街中间的樵楼都有报时功能,但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封闭式管理的手段。
      “晚上敲过钟就宵禁了。隋唐时代的里坊由高墙围合,夜间不能出去活动。宋代经济社会发展了,晚上也有人出来喝酒、看戏,房墙于是演变为开放式的胡同。元大都形成的胡同是经济社会发达的表现。到了清代,家家有自鸣钟,钟楼的报时功能更不明显。它其实是一种礼治的象征,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标志。”
      2002年,著名古建筑学家徐苹芳就指出:元大都废弃了隋唐都市封闭式的里坊制,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座平地创建的开放式街巷制都城。“现在还拿钟鼓楼是报时工具来做文章,就表明对其文化内涵还没有真正鉴别。”晋宏逵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鼓楼,胡同,争议,引发,时间,文化,逼走老
下一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 开平新增文物点71处(3)||上一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 开平新增文物点71处(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