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经是耀眼的“学雷锋标兵”,如今是一座冷清的雷锋资料展览馆的馆长。在雷锋逝世后的48年里,他做了47年与学雷锋有关的事。其间,尴尬事也不少:有人买了3000本学雷锋的书,可6000块钱的欠条20多年都没兑现;雷锋像不能上火车,因为“火车是装人的,不能装死人像”……有人质疑他“一个只活了22年的人,有什么可学的?”“大家都向钱看,学什么雷锋啊?”可他从不后悔——
什么都不爱,只爱雷锋
尽管出生和成长在安徽省全椒县,61岁的何朝海更愿意说自己是福建省沙县人。
“1960年大饥荒外出讨饭到沙县,那里的一户人家救了我,给我上了户口。”坐在中国雷锋资料展览馆的院子里,馆长何朝海解释说,是在沙县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这一生。
院子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他在1989年花10万元买下,户主则写的是“雷锋资料展览馆”。
里面陈列着雷锋生前用过的马灯、读过的《毛泽东选集》、训练时用过的木枪和存折照片等物件。搜集这些东西,前后花了何朝海几十年。
不过,这些物件只能在白天里看见。因为缴不起安装费,陈列室里没电。到了冬天没暖气,水管被冻住后,则会没水。
作为一家民办展览馆,老何已经苦苦坚持了30年。如今,满眼荒草和树枝的院子里,24间平房已经失修,墙上的标语也已模糊。白天会有志愿者来帮忙,而夜晚只有小狗“小不点”陪在老何身边。
院子周围,是近几年新建的一座座居民楼,但晚上亮灯的没几户。“那都是人家的第二套、第三套房了。”老何说。他至今没房子,在夜里看到这场景,常觉得心酸。
不过,一旦跟人谈起雷锋精神,他瞬间会由心酸变得兴奋。
前不久在火车上,他正吃方便面,得知他身份的列车员指着他问道:“您说句实话,一个只活了22年的人,有什么可学的?”
老何告诉他,雷锋6年做了200多件好事,还送给他一本有关雷锋的书。接下来,他又不厌其烦,系统讲解了他从雷锋身上总结出来的“五子精神”,听得列车员瞪大了眼睛。
这位列车员不知道,像这样宣传雷锋精神,对老何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在雷锋逝世后的48年里,老何有47年所做的事情,大都与学雷锋有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馆,冷清,雷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